《革命往事》是一部以墨西哥革命時期為背景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家庭式匪幫頭目胡安和愛爾蘭革命軍的爆破專家約翰在一次搶劫中結識,并最終卷入與維拉革命軍合作的梅薩維德暴動的故事。胡安和約翰一起洗劫銀行,解放了150名政治犯,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逆境中,他們之間產生了真正的革命情誼,決定一起阻擊政府軍上校剛特。然而,約翰中彈了,他看到了自己在愛爾蘭的美好回憶。這部電影榮獲了1972年意大利大衛(wèi)獎的最佳導演獎。
在萊昂內的兩個三部曲中,《革命往事》似乎是受關注度最低的一部,但卻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鏢客三部曲對西部片的顛覆讓人耳目一新,它們已成經典,并延伸出新的類型分支,不再帶來長久的驚艷;往事三部曲中,《美國往事》作為萊昂內的集大成之作,以其龐大的敘事含量、繁復的電影技巧和晦澀的意義解讀,征服卻也折磨著無數(shù)影迷;《西部往事》則的確像是對西部片的終結,其中的致敬與策反,甚至將包括鏢客三部曲在內的西部片統(tǒng)統(tǒng)引向了不可預知之處。
一
《革命往事》觸及的“革命”這一宏大的敘事主題,正迎合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的革命思潮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眾多社會事件,如法國的五月風暴、日本的左翼學生運動等,其中最聲勢浩大的當然是文革,電影領域的代表則是新浪潮運動。萊昂內選擇在1973年拍攝《革命往事》,既難免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也有重新審視當時癲狂的革命主義的意味。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萊昂內拿這段耳熟能詳?shù)拿Z錄作為開篇,似乎是道出了革命的本質和本片的主旨,但從影片后面的敘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也引申出對革命的諷喻和批判。
墨西哥游寇胡安,愛爾蘭革命家肖恩,因20世紀初的墨西哥革命讓兩人的命運交集在一起。胡安唯錢是圖,一心想打劫銀行,革命于己無關;肖恩則因在愛爾蘭革命中被摯友出賣,轉戰(zhàn)墨西哥,革命意志消沉。一個革命旁觀者,一個革命懷疑者,卻成了革命行動的主角。胡安陰差陽錯解放了地下金庫中關押的政治犯,又擊斃了當局執(zhí)政官,這讓他成為革命的英雄,但他失去了所有的親人。而甘愿隱身其后的爆破高手肖恩,則在兩次伏擊戰(zhàn)中大顯身手,且懲戒指揮行動的叛徒,受傷后引爆炸藥自殺。這里面便飽含了幾層“隱味”:完成革命的是對革命無知無覺的人,策劃革命的卻背叛了革命,而堅持革命的最終選擇了死亡。
由此我們能看出萊昂內對革命的不信任,革命不僅造成現(xiàn)實的巨大傷害,也帶來了人性的異化。忠誠與背叛,正義與邪惡,都在革命的幌子下翻來覆去,而最終的既得利益者,永遠不會是受難的大多數(shù)。這就是革命殘酷的本質。至于人類能否脫離革命(暴力、戰(zhàn)爭),萊昂內借由肖恩的自殺給出了悲觀的回應;而活下來的胡安,命運又會如何,這是萊昂內留給觀者的疑問。
二
萊昂內標志性的大特寫、長鏡頭、閃回、慢鏡以及莫里康內的配樂,在《革命往事》中都有極好的表現(xiàn)。尤其是閃回,雖然不如《美國往事》中那般炫目,但我認為這是萊昂內做的最完美、最能表達影片立意的一次。最重要的閃回情節(jié)有三段,第一段是肖恩與男女兩位摯友駕車行駛在路上,肖恩與女友甜蜜親吻,畫面浪漫真摯,也讓人想起《朱爾和吉姆》《戲夢巴黎》中兩男一女的曖昧關系。第二段是摯友背叛革命,指認肖恩,最終我們看到,肖恩舉槍射殺,摯友坦然以對。這一段解釋了肖恩后來對醫(yī)生施行懲戒的矛盾心理,在最后一刻,他似乎希望醫(yī)生能夠逃命,但醫(yī)生選擇了死亡。第三段被放在影片結束之前,三人在林間相互追逐,先追到的肖恩與女友熱烈親吻,而后,女友又與摯友擁吻在一起,鏡頭轉向肖恩,肖恩露出燦爛的笑臉。這是充滿魅力的一幕,是電影帶給我們的情感“奇觀”——三人之間情感的隱秘是什么?摯友的背叛、肖恩的復仇又意味著什么?說到底,革命與人性有著怎樣的糾纏?影片戛然而止,把迷思留給了我們。
莫里康內給萊昂內電影的配樂,早已是公認的經典,但我仍然覺得《革命往事》是其中最好的一部。雖然不懂配樂鑒賞,但從感受上來說,鏢客三部曲跳脫經典西部片模式的配樂,在帶來驚艷之余,能明顯感受到其中的實驗性,包括對各種先鋒配樂形式的嘗試,這在《西部往事》的開頭部分到達極致,各種細微的但被放大的聲響讓音樂成為這一段的主角。而在《革命往事》中,莫里康內為肖恩和胡安所創(chuàng)作的主題音樂很好地契合了兩位主角的性格、經歷和命運走向,尤其是讓人稱道的肖恩的主題音樂,伴隨著的“肖恩、肖恩、肖恩”的冷清的人聲,預示出一個理想幻滅的革命者必然的悲劇結局。
三
萊昂內是一位被放大的導演,正如他偏愛特寫鏡頭一樣。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是標新立異的精彩之作。他對于類型的顛覆和雜糅,既有肆意炫技的華彩,也有極其謹慎的匠心。這可能與他的性格有關。拍攝《革命往事》時,起初萊昂內只是作為監(jiān)制,并找來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做導演,但兩人互不買賬,難有默契。
關于這段故事可參看《萊昂內往事》(廣西師大出版社,2010年版)一書,書中不僅從萊昂內的角度詳細描述過此事,還特別附錄了一篇彼得?博格丹諾維奇評說萊昂內的文章,雙方觀點南轅北轍,看起來讓人莞爾。萊昂內評價彼得是一個需要姐姐照顧的還沒有長大的平庸小子,而彼得則說萊昂內是一個好大喜功、虛張聲勢的頑固分子。從書中萊昂內的主觀敘述,及書后其他導演對萊昂內的正面評價中,都能夠感覺到萊昂內某種矛盾的性格特質,既鋪張渲染又謹小慎微,既有大師氣度又有巨匠的精慎,可謂獨樹一幟于導演界。
回到《革命往事》,本片也繼承了萊昂內電影的獨特氣質,但技巧更圓融,情緒更飽滿,之前電影的求新求變,至此已完全成熟。我個人認為它代表了萊昂內電影的真正成就,雖然是拍攝前倉促上陣,但萊昂內之前對影片的全面思考,以及省卻了過分精細的匠心,反倒成全了它,而《美國往事》其實已有了跳脫萊昂內電影特色的離弦之音。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