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是一部涵蓋了戰(zhàn)爭、愛情和動畫元素的電影。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動蕩的時代,人們面臨著戰(zhàn)爭、饑餓、疾病和天災的威脅,但他們心中的夢想和希望的光芒卻無法被這些陰影所遮擋。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少年堀越二郎,他對飛機有著極大的熱愛和迷戀。在夢中,他與意大利飛機設計師卡普羅尼成為了朋友,并享受著飛行帶來的樂趣。然而,在恐怖的關東大地震中,二郎與他一生掛念的菜穗子相遇,但卻因為混亂而失去了聯(lián)系。命運的引導下,二郎成為了一名被稱為天才的飛機設計師。他與前輩和同行們一起努力,想盡辦法提升飛機的性能。然而,他們卻被歐洲的先進設計所打擊,同時也面臨著將夢想和殺戮融合在機器中的矛盾。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二郎與菜穗子再次相遇。他們的故事發(fā)生在動蕩的昭和時代,即使風雪飄搖,他們的步伐從未停止。該片改編自零式戰(zhàn)斗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的真實事跡和作家堀辰雄的同名小說,以動畫形式呈現(xiàn)。影片通過展現(xiàn)二郎的成長和追求夢想的過程,向觀眾傳遞了關于堅持和勇氣的積極信息。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事先說明,本人日語能力有限,所以對片子內容如果有理解錯誤的地方,請大家原諒。
進電影院之前,我并不知道這是個怎樣的故事。甚至連主人公是誰,我也不知道。我想或許這樣可以避免先入為主的印象吧?
然后故事開始。大正的日本,就像民初的北京一樣夾雜著熟悉的傳統(tǒng)與陌生的現(xiàn)代,或者說東方的落后和西方的先進。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出生的少年,懷著對藍天的渴望,吃力地翻著借來的辭典,透過從遙遠的歐洲傳來的書努力觸摸新時代。這樣的少年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就像少年的詹天佑和袁隆平,包括魯迅和郭沫若。
隨后少年長成了青年,他學了更多造飛機的知識,忘我地沉浸在造飛機的快樂中。他是天才,他夠努力,他的夢想沒有變,可是時代已經(jīng)變了。就像片中一直反復說的:“起風了,要好好活下去。”戰(zhàn)爭的狂風已經(jīng)吹到亞洲,面對強勢的歐洲,積貧積弱的日本要崛起,要不惜一切代價的崛起,甚至讓自己國家的兒童挨餓也要拿錢送技師去德國學習技術。一面是國內的餓殍遍地,另一面是自己的國家要花二十年才能趕得上的先進科技,德國的飛機倉庫打開的瞬間,全金屬現(xiàn)代化的巨大飛機帶給主人公的不僅是震撼,更是屈辱和恨——這種屈辱和恨,近代的中國人已經(jīng)嘗過夠多了。坐在德國旅館里的青年望著灰蒙蒙的夜,抽著煙說:“德國花20年得到的技術,我們要花五年達到。”這句話是不是聽著特別耳熟?沒錯,在這個時間點上,面對強大的西方,我們和日本的立場是一樣的。
然后像每一個時代的青年人一樣,青年遇到了心上人,可是愛情的甜蜜在這樣的時空下也變得艱難而彌足珍貴。她身染重病,要到山里的醫(yī)院去接受治療,可是他身負造飛機的重任,還要被跟蹤和監(jiān)視,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為了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少女選擇忍耐孤獨和寒冷,一個人去山里治療,青年也只能躲在黒川先生的家里,透過明信片和電報默默地與愛人聯(lián)系。
或許,少女意識到自己的病是不可能治好的了吧。她從山里走出來,來到心愛的人身邊,在黑川先生夫婦的見證下結婚,用最后的生命換取一段短暫而幸福的婚姻生活。然而即使這樣,青年仍不能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留給生命像沙漏一樣逝去的妻子。至今記得當他聽說少女病發(fā)嘔血,不顧一切地穿上衣服狂奔出去,一邊流著眼淚一邊還在電車上計算飛機制造的數(shù)據(jù)。他的淚水打濕了鉛筆的痕跡,但是他的筆沒有停,他還在工作,還在爭分奪秒地抓住五年的時光!在我眼前,青年的身影不覺和另一些身影重合了:他們二十出頭,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北京或上海,為了國家和民族到處宣傳、演講、游行、甚至戰(zhàn)斗。誰無父母?誰無弟兄?誰無愛人?誰無家庭?他們中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結婚,有的人含淚寫下“我大概要做一個不孝子了”。但是他們的腳步也沒有停,因為時代不允許他們停下。
終于,天才的青年造出了最符合軍隊要求的飛機,但是這卻不是他要的。他說過,他只是想追求人類飛行的技術。在他的夢里,搭載飛機在天空翱翔的人們才是最快樂的。他的飛機是給人,不是給炸彈制造的。他甚至為此失去了陪伴妻子最后的機會——少女在他終于設計完成之后,默默地離開了他,回到山里一個人走向生命的最終。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他造的零式飛向了天空,攜帶炸彈飛向海峽對岸的中國。而最后留給他的,是滿地飛機的殘骸,是他親手設計的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的飛機的殘骸。每一片鐵,每一根弦,都是他親手畫出來的,卻只剩下粉碎的殘骸,和殘骸下埋葬的生命。
到這里,中國和日本分道揚鑣了。我的感情也在一瞬間復雜了起來。在那個時代,追求軍事的強大是每個國家的夢想,即使現(xiàn)在也是一樣。因為大家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弱小的國家會被欺負。但是強大了之后呢?軍事強大的盡頭真的是幸福和和平嗎?戰(zhàn)后的日本人,或許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過去的一百年,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是我走出電影院之后,一直盤桓在心中的問題。基本的史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壓在史實背后的心情,又要怎么去講述?站在一個正義的立場批判另一方的邪惡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像父親罵兒子不該砸人家玻璃一樣。但是凡事皆有因,不反省的過錯不會停止。就像片中所說:起風了,要好好活下去。但是風停之后,活下來的人總要為下一場大風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