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今天又重新看了遍《雙面瑪莎》。第一次看是因為被海報吸引,第二次,則純粹是因為電影本身。
其實這部片主要講的就是一個逃脫了邪教的女孩兒之后的生活。可是邪教的印記太過深刻,以致于瑪莎經(jīng)常把現(xiàn)實和過去的虛幻相混淆。不過也正因為此,我們才了解到瑪莎這一兩年來的生活。電影虛化了事情的開始和結(jié)局,包括瑪莎為什么會誤入邪教,或者她最終的結(jié)局是怎樣,相反,電影強調(diào)的是瑪莎的心理和經(jīng)歷。最近看了部心理學(xué)的書,里面碰巧也有講邪教的章節(jié),并且提到了邪教的幾個常用手段。神奇的是,電影里也有共鳴。
一、隔絕的世界
瑪莎他們生活在一個小莊園,白天做點農(nóng)活、聊天、唱歌,晚上休息。一個幾乎與外界隔絕的世界,自給自足。在邪教的那兩年中,她甚至沒有跟她姐姐聯(lián)系,即使她們都住在紐約,即使她姐姐結(jié)婚了。
正是因為隔離,就算她們行為詭異,也沒有覺得有任何不妥。所以穿的衣服很不倫不類,所以習(xí)慣每天只吃一餐,所以游泳的時候不穿衣服。
二、屈辱的入教儀式
電影里并沒有明確的入教儀式,但是女教徒在真正加入組織,應(yīng)該是算做被弓雖暴之后。其實最開始女孩兒們的反應(yīng)都很正常——哭泣。可是這個時候就出現(xiàn)了另外一個資深女教徒,說:我們不能這么自私,只想到自己,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這個階段的。于是瑪莎笑了,和那個寬慰她的女教徒笑成一團。
自我辯解總是很能起作用,尤其是當(dāng)其他人都一樣的情況下,一件明明覺得不可能的事情,突然就覺得理所應(yīng)當(dāng)了。
三、鼓勵
剛剛進入莊園的時候,帕特里克(邪教頭子)為她寫了一首歌,一首只屬于瑪莎的歌。
其實大家都會從新教徒成為老教徒。瑪莎呆久了,新教徒的安撫工作就是她的了。這時候,她的角色是teacher和leader。自豪感和認同感油然而生,他們便更信奉著組織。
四、溫水煮青蛙,不斷挑戰(zhàn)個人底線
帕特里克真的是個很有計劃性的人,懂得怎樣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接受自己的“另類”價值觀。當(dāng)他教大家射擊,先是從射擊玻璃瓶開始,再到殺死小動物,大家都覺得新鮮刺激。于是他又帶大家去偷竊甚至殺人。好在瑪莎還是有自我底線的孩子,她心里終于產(chǎn)生了懷疑,最終產(chǎn)生了逃跑的念頭。
那么其他人呢?沒有。教徒們似乎都覺得這是正常的。
當(dāng)時瑪莎跑出來,是有人追了出來的,卻沒有把瑪莎帶走。除了因為周圍人太多,我覺得更大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他們有把握瑪莎最終還是會回去。顯然,他們的把握是最后得到驗證的。改變了瑪莎所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她與外面正常的世界格格不入。瑪莎也曾想過放棄,也曾給邪教打電話。可是在電話打通的那一剎那,瑪莎猶豫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沒有多說一個字。
片子的基調(diào)無疑是壓抑的,可是卻從中看出了陽光的部分。
不得不說瑪莎對改變自己做出的努力,也不得不說姐姐在瑪莎生活中的重要性。雖然姐姐對她的事情一無所知,雖然姐姐最終也沒有成功地幫助瑪莎擺脫邪教的陰影而不得不求助于醫(yī)院,可是瑪莎靠姐姐的幫助才讓她重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是姐姐將她拉回了現(xiàn)實世界,教給她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告訴她應(yīng)該穿漂亮舒服的衣服,游泳的時候要穿泳衣,要注意私人空間,要一份工作來養(yǎng)活自己等等。
正如片名:Martha是她本名,Marcy May是邪教老大稱呼她的名字,Marlene是她邪教接電話用的名字。中文譯名雙面瑪莎也挺好,因為電影不僅想展現(xiàn)的是邪教和人性的斗爭,也有瑪莎自己內(nèi)心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