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看夠了“合體”“撲上去”“絕壁有奸情”等評論,我決定冷靜一下,翻翻豆瓣,看看有沒有大神為我解答對于這部電影的疑惑。
沒有。
好吧,為了等待大神出現(xiàn)的過程中其他跟我一樣不是看電影只看臉和基情的人一點點小提示,我決定來大段引用百度百科給大家提供一點裝逼段落(好幾篇影評連逼都裝不好)。
首先,電影中排練的舞臺劇、主角常提到的“貝克特”是誰?(以下內容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YfrQXLsYnHEk2ZY_cUx5Zx_tHLIUMGTLjupvjhoyxzMbDNpc5QRnOK1tWmhG7rzVuwT9WgAASBFUiREH5Djua并有補充知識,對科普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跳過)
“圣托馬斯·貝克特 Saint Thomas à Becket (1118年12月21日?—1170年12月29日)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大法官兼上議院議長(Lord Chancellor)
1161年4月18日,坎特伯雷大主教西奧伯爾德去世,
國王亨利二世決定不要接受教廷指認的大主教,而是由自己挑選一個(腐女也許會認為這里應該加上一個“基”)友人,既避免教廷把手伸進自己的地盤,更有助于鞏固王權。他選中了他的密友貝克特。托馬斯·貝克特并非什么宗教人士,在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之前,他是國家重臣:大法官兼上議院議長。與亨利二世本是地地道道同一條壕溝的戰(zhàn)友。亨利二世的兒子亨利小王甚至還曾經寄養(yǎng)在他家里,視他如父。”
總之,這位國王曾經的好基友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直”,開始跟國王作對,把原意是打擊教會扶持王權的亨利氣得要死,但是目前還沒發(fā)拿他怎么樣,于是跳過他回到原先目標,想出了一系列有關“教士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規(guī)定。
那些教士又害怕又憤怒,原因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十日談》。這本書揭露了教會的荒誕和教士的狐假虎威,如果有人質疑這本書的真實性,你可以通過教會的反應得出結論:大部分的教士都在反對這項規(guī)定的施行。
簡單的邏輯推理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他們真的按照《新約》中耶穌基督的指導來辦事,那他們會害怕審判嗎?恐怕會早就叫囂著審判,因為教士具有的特權顯然不符合眾生平等、“博愛”的要求,反而是“偏愛”。
同時,既然大部分的教士都有罪,那么這一系列規(guī)定施行就會開除甚至處死大部分的教士,教會的權利勢必會遭到打擊,因此教皇也坐不住了——“這一異動立即引起了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高度警覺,他派人向亨利二世游說,希望國王不要搞得教會太沒面子。教皇的態(tài)度,亨利二世很是受落,向來使表示自己愿意采取更溫和的態(tài)度。但貝克特大主教卻異乎尋常地堅定,一絲讓步的態(tài)度都沒有。這無異于是往亨利二世這盆火上澆油。”同時作為大主教的貝克特還是沒有一點讓步。
所以憋屈的感覺自己被倒打一耙而且還被打得顏面掃地的亨利二世在后來召開一個會議通過了類似的《克拉倫登憲章》,并且得到了全體貴族的擁護,貝克特面對這樣的壓力只好對于憲章陽奉陰違。
亨利二世一想,你流氓?我比你更流氓!于是他捏造了一大把罪名把貝克特搞上了法庭,沒收了他一切財產,此時的貝克特忙夾著尾巴逃到了歐洲大陸。
別忙,這貨在自己往日的好基友要給小基友加冕的時候,教會開始朝廷談判(之前亨利二世惹毛了教皇,而加冕又少不了教會的份兒,君權神授嘛,因此教會肯定會整出不少事兒來),貝克特居然趁亂跑回來又開始給國王添堵了:
“貝克特趁機重返英格蘭,并且立即就著手處罰在過去數(shù)年間與國王來往密切的幾位主教。 聽聞這樣的消息,亨利二世當場怒吼:“就沒有誰能幫我擺脫這個胡鬧的教士嗎!”("will no-one rid me of this troublesome priest?")”
說了這么一大串,看官們(如果有的話)肯定以為我認為主角就是貝克特和亨利二世的代表了,結果,不是!
“國王的話被四位忠心耿耿的騎士聽見了,他們私下決定要幫助國王排憂解難。他們騎馬直奔坎特伯雷,先是要求貝克特大主教去向國王請罪,當大主教高傲地拒絕了這一要求后,這四位忠誠的騎士便毫不猶豫地一齊動手,把正要做晚禱的貝克特給宰了…… 這一天是1170年的12月29日,這四位因情緒沖動而青史留名的忠臣是雷菲茨、休德莫維爾、威廉特拉西、理查德布里托。麻煩的貝克特大主教終于徹底安靜了,亨利二世的麻煩卻還沒了結。”
呵呵。
沒錯,兩位主角是那些騎士的化身。
為啥我要講前面那長長一段但是卻與電影毫無關聯(lián)的廢話呢?因為這就是電影給我的感覺!!!!!!!!!!!
各位看官請不要著急,且聽我細細道來。
簡單地說,編劇選取他們倆作為騎士的化身,可能是為了像電影里說的一樣“為了一種反抗暴政(教會)、信仰自由、同生共死的精神”,但是……電影里體現(xiàn)出來了嗎?
我們先看第一點:反抗暴政。
艾萊克斯一開始的確很叛逆,反抗父親權威,頂撞老師,質疑他說的事件背后的真相。但是叛逆等于反抗暴政嗎?這到底是青春叛逆期的普遍現(xiàn)象還是?他揭露了理事會骯臟的權錢交易嗎?為同學保守秘密了嗎?看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教師背后的愚昧貧乏的大腦和與之成反比的欲望了嗎?……都沒有。好吧,你覺得這就是反抗,那我們繼續(xù)。
奈吉爾反抗了嗎?他間接殺了自己的爸媽,艾萊克斯的好友以及親手殺了他喜歡的女孩蘇珊。這是反抗嗎?不,這是“在追求一種永恒”。
聽起來好像很牛逼的樣子,但是,不是反抗,于是騎士精神只是突兀地讓人一頭霧水地提了幾句,就忘掉了,完全沒有刻在觀眾的心上,反而讓沒有看過英國歷史的觀眾不明白為什么會突然提到這點。
我一開始以為他要表達的是“以死為美”,死亡才是永恒的狀態(tài),因為任何人都會走向死亡,但是不會有人以實體永生。
但是由于沒有更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觀眾只看到了下一點。
的確,思想是可以永恒的,但一定要通過所謂的“心智相投”實現(xiàn)嗎?其實不然,你可以看到,思想可以通過書本、電影、繪畫……多種藝術形式傳遞,奈吉爾只不過采取了最極端的一種——死亡。然而“心智相投”也就是“l(fā)ike mind”真的是思想傳遞的意思嗎?
其實又不然,而電影把兩者混淆了。你看那位女醫(yī)生在結尾的時候也說了,這是群體對個體的思想起到的效用從而達到的心智類似作用,從而誘發(fā)不同的個體說出相似的話語甚至做出相似的動作。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編劇可能在心理學書上看到了這個概念,加上他歷史學得不錯于是激動地把他們聯(lián)系在了一起并且迫切地想要表達出來,出于票房等原因為它添加了這許多因素結果就達到了這樣一個讓觀眾只關注演員的臉的效果。
呵呵。
回到上題,為什么我說電影把兩者混淆了呢?你看,艾萊克斯反復獨白說奈吉爾侵入了自己的思想,但是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是什么呢?他們做出了相同的舉動嗎?
一個叛逆,一個沉默。
一個追女孩,一個玩解剖。
說出了相似的話語嗎?
沒有,我看到的是艾萊克斯一直在抗拒奈吉爾的影響,他雖然同意跟他一起出去,但是始終表現(xiàn)出的是不信任的態(tài)度,在奈吉爾提出問題時保持沉默,在奈吉爾提出建議和邀請時拒絕和把他推開。
正常的相互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心智相投”其實應該是很多的,我們在相同的教育背景和成長環(huán)境下會對某個問題作出相似的反應和思考,就像有時候你有時候會同時跟朋友說出一句一模一樣的話一樣。
導演和編劇卻費盡心思把這些搞得玄而又玄,并且兩人的相似性是在奈吉爾死亡后才凸顯出來的,仿佛是艾萊克斯在“繼承”他的思想。
真是形象刻畫了nou zuo no die.
大家可以看到有多少因素被浪費了沒有?除了以上我說的還有各種
最后還有一個因素:演員。
艾萊克斯的演員本身形象非常符合作為受到影響的“傀儡”的要求,厚厚的粉底還是BB霜之類的東西我也不懂反正把他畫得如人偶般僵硬、五官突出、翻著塑料一般的光澤。
奈吉爾也不錯,黑發(fā)白膚紅唇,低頭就是小受,抬頭就是吸血鬼,妖媚眾生。
但是本該易于被影響的艾萊克斯被塑造成了叛逆者。而眾所周知,叛逆者是最難被影響的,他們本能就抗拒影響。
奈吉爾呢,成了諸多宗教神學和血腥的犧牲品。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為了制造一種所謂的“懸疑、驚悚、恐怖、犯罪”的氣氛,給電影添加了很多原本沒有必要出現(xiàn)的宗教因素,其實添加是可以,但是要適度、且深度,如果沒有能力像沉默的羔羊那樣同時駕馭多種因素,那么最好還是專注于一個主題,同時對于其不斷深掘并引起觀眾的思考,才是真正的好電影,而不是給觀眾灌輸一些沒頭沒腦的知識,反而讓人不知所云,電影也失去了其具有的“造夢”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