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之戰(zhàn)1920》是一部戰(zhàn)爭電影,講述了1920年波蘭人民抵抗蘇聯(lián)紅軍入侵的戰(zhàn)役。這部電影采用了3D技術(shù),是波蘭首部使用該技術(shù)的影片。制作成本高達830萬美元,是波蘭歷史上投入最多的電影之一。波蘭人民通過電影表達了他們對大國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盡管《華沙之戰(zhàn)1920》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從宏大的預(yù)告片中可以看到,波蘭的詩人、歌女、神父們都奮起反抗,對蘇聯(lián)兩位領(lǐng)導(dǎo)人的描繪也毫不吝嗇。這部電影展現(xiàn)了波蘭人民的氣魄和決心。
標題中的“生活”二字應(yīng)該替換成自由或是愛國,作為一直不擅取名的人,我沒什么須在標題表達的,唯圖做到平實。
關(guān)于電影我隨便吐槽幾句吧。
前一小時我簡直沒搞懂該電影要說啥,沒錯,是要反映波蘭普通民眾的生活啊,問題在于,電影有沒有做到讓人為歷史的厚重所感染呢?在兩個小時內(nèi)做到,太難了。所以說,節(jié)奏是亂的,確實有似《建國大業(yè)》,尤其是涉及畢蘇斯基在政壇的部分。
于是,至少在初期,人物的表現(xiàn)太過輕飄飄,看到后來對兩個主角本身絲毫無感。
塑造那布爾什維克的特務(wù)時,弄得太像小丑和流氓,雖然布爾什維克是很丑,但那副地痞樣簡直太刻意,真正的批判性是沒有的,讓左棍主角清醒的理由也同樣如此。
無論如何,背景鋪墊是含混不清的,可以說是太差了。
后一小時不用多說,小范圍的戰(zhàn)爭場面不錯,較為真實,也足夠燃。
關(guān)于電影以外我隨便多吐槽幾句吧。
網(wǎng)上對波蘭的鄙夷大抵要追溯到08年,和“ANTI-CNN”之類的破事有關(guān),自然,很快傳到了軍壇又很快傳到了死宅圈,然后就有“平獨鎮(zhèn)露大波波”這句令人深受啟發(fā)的俗語。在這里我要提示一下,在日文里,獨國就是我們所說的德國,露西亞便是俄羅斯,我覺得,后者比中國給的譯稱更好聽呢。——日本大概也是為他們所厭惡的,但在同時他們中的有些人對日本卻有某種認同感。
請不要理解說,我在扣帽子、貼標簽。我們知道,納粹和蘇聯(lián)總有擁護者存在,由于后者似乎在邪惡排名里稍遜——沒有侵略那么多國家,也就沒那么時髦了;而縱是如美國,只要玩兒“霸權(quán)”,未免不會在引起痛恨之余,也激發(fā)出死宅的幾分向往。而日本……是啊,褒揚該國民眾的所謂犧牲精神的人士不曾少過,他們加的那些“法西斯”、“瘋狂”之類修飾詞毫不真誠,只是應(yīng)景的廢話,因為他們喧嚷著:學(xué)習(xí)日本鬼子的愛國精神、神風敢死隊多么瘋狂又忘我(鬼子在這里被奚落的原因是縱令是獸類,也還需要嗑藥才能為“國”獻身)、集體主義把日本搞成世界第二……
這絕非偶然,有的人眼中的愛國是——在不考慮自己的國家的情況下,愛些強大的、踐踏自由與人道的國家,并想方設(shè)法使本國也成為它們中的一個。
不幸的是,波蘭從未成為這類國家。當然不是它未強盛過,一切都是際遇使然,當絕對主義時代的黎明來臨時,它剛剛以封建的形式興起于東歐,在中世紀晚期該國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安茹王朝(卡佩王朝的安茹——安茹的那不勒斯——匈牙利——波蘭這支)的波蘭的末代女王與雅蓋隆的立陶宛大公聯(lián)姻;不時和波希米亞國王對抗哈布斯堡家族;艱難戰(zhàn)勝條頓騎士團。而條頓騎士團成為波蘭的屬國普魯士公國之時,15世紀已經(jīng)結(jié)束二十年了。
然后,它又興盛了數(shù)百年,東歐(不算波希米亞)第一座大學(xué)應(yīng)該是在克拉科夫。當波蘭-立陶宛衰落了時,因為它總在對抗俄國,又額外趕上了希特勒入侵,于是就成為前述的那些人攻擊的焦點了。至于攻擊有多惡毒,看看隨便哪里吧,——比如此電影的短評欄。
嘲笑助長無知。起初,死宅諸君只不過是拿一個“又弱又自大”的國家(正如韓國)找樂子,可他們嚴肅了起來,不由自主開始捍衛(wèi)他們的嘲笑,滑稽得就像拿《黑塔利亞》(日本“國擬人”漫畫)來聊慘無人道、群魔亂舞、哀鴻遍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許是俄國、普魯士之類的大國(Great power)具有什么擴張美感,抑或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民族主義、社會主義之類太不時髦,熱中于謀逆、作亂的波蘭人終不討喜,他們竟膽敢沒大沒小,真可謂活該滅亡啊。這些“猖狂”的波蘭人還愛支援國外,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法國的拉法葉侯爵被稱作兩個世界的英雄,其一是在革命時期的美國,其二是在1791年的法國。這樣的人,波蘭有好幾個,他們在法國、意大利活躍,最有名的要數(shù)科希丘什科,他參加美國革命并成為杰斐遜的朋友;他是波蘭的捍衛(wèi)者,還有波尼亞托夫斯基,拿破侖追封的元帥;數(shù)次在波蘭革命;死于萊比錫戰(zhàn)役。此外,知道蕭邦的人也一定會意識到,西歐有多少來自波蘭的激進派吧。
當然,有些人因為自由什么的反而減波蘭的分是挺無所謂的,就像他們認同強權(quán)其實無足輕重一樣。
他們真的很像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從來是道德虛無主義者,深信正義取決于民族的勝敗,由此,私德的敗壞簡直不是問題,個人,是依附著所謂集體的。
所以,他們鄙夷著所謂弱國,就像日本憤青至今還辱罵著韓國而毫無悔意(我對韓國的氣氛很不喜歡,但是我可不會隨著一些日本愛好者和什么創(chuàng)世謠言罵一群從未妨害過我的人,韓國人至少知道何謂自由),他們莫名其妙地辱罵著不同國籍的普通人,有如日本還在被極權(quán)主義的靈魂附體。說真的,難怪日本有意于政治的青年,除了共產(chǎn)分子就剩法西斯了。
另外,一個真誠的民族主義者,必定是承認每個民族的獨立性的,因為它是新時代的、19世紀的,而非梅特涅式的封建秩序擁護者。可這些人,無非是集體主義官能癥下的沙文主義者。
這些人難道會喜歡自由么?
可是自由、生活、愛國,有什么錯?
恰恰是波蘭人,每每追求著自由。
最后說一下歷史,說波蘭先入侵俄羅斯簡直是可笑,誰告訴你那時候烏克蘭人喜歡布爾什維克的?你至少得知道,那時候有什么國家。其實不奇怪,說蘇聯(lián)“收復(fù)”芬蘭、愛沙尼亞的有一大堆,我已經(jīng)說了,他們不算民族主義者,只是帝國崇拜而已。
另外,波蘭在立陶宛一相情愿的擴張之類才是噴點,包括破壞小協(xié)約國的一連串錯誤。
在當時,英、法、美對世界局勢的控制幾乎是沒有的,其實是盤死棋,我就不用馬后炮了。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