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入塵埃》是一部關于愛情、選擇和成長的電影。故事講述了曾經備受矚目的莎士比亞悲劇演員西蒙,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事業(yè)逐漸衰落。在一家療養(yǎng)院里,他遇見了年輕的女子佩吉,兩人陷入了忘年戀。然而,他們的愛情受到了外界的質疑和反對。西蒙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選擇,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繼續(xù)追求自己的幸福呢?這部電影探討了愛情、年齡差異和人生選擇的主題,引發(fā)觀眾對自己的生活和幸福的思考。
學校是電影節(jié)的主辦單位之一,大部分片子學生都可以免費去看。我挑了這個片子,主要是去看阿爾帕西諾的,而且主題貌似與我感興趣的老齡話題有關,就點了鼠標訂了票。電影本身我很喜歡,個人喜歡這種探究人復雜的心理的戲,這個我就不劇透了,先分享一下面見導演時他都說了啥,可能會有喜歡這位導演的人有興趣。
適合看完片子后閱讀~
開始的時候劇場有個錯誤的提示,說播完了大家趕緊清場給下一部片子騰地方。電影放完,我都出了門,發(fā)現有人拉了兩把椅子上臺,廣播說:“大家歡迎這部片子的導演***!”我:…… 就折回去隨便找個地方坐下開始聽討論。
聽了談話才發(fā)現,這個導演原來很有名!(我真的不懂電影!)他導的《雨人》算是家喻戶曉,連我都看過。導演一點看不出已經72歲了,和學校里那一幫教授一樣,眼睛發(fā)亮,談笑風生。
這部電影一共只花了兩百萬美元。拍攝一共花了20天。二十天不是說從開機到收尾一共二十天,而是拍一兩天,停幾個禮拜,以此重復,所以片里能看到季節(jié)更替,總共開機拍片的時間,只有二十天。不知道帕西諾的薪水如何……
關于女主角Greta Gerwig
這個演員我也不熟,主持人問當時問什么選這個演員,應該有些驚訝的成分在里面,不知道是不是她的背景并不十分出名,或者資歷尚淺?了解的同學請補充。Levinson說,這個片子里女主角不能是僅以美麗吸引人的,必須有某種獨特的魅力氣質。(我只能說,看過了你就會明白?)Greta Gerwig非常聰明有才華,是這個角色的完美之選。最后一場充滿爆發(fā)力的戲,其實是開工第一天拍的。
關于和阿爾帕西諾的合作
導演說他多年前就認識阿爾,也在之前的片子里合作過。我記得比較深刻的就是萊文森說,阿爾并不是一下子就奇跡般地掌握了角色,他會在很長的時間里不停地想,不停地琢磨,然后有一天突然就發(fā)現,他的聲音改變了,習慣動作也不一樣了,他變成了角色。當年他參演教父的時候還是個小年輕,剛開始拍的時候,劇組的態(tài)度是“一定要想個辦法把他開除了“,因為沒法想象那個安靜的人成為一個黑手黨。知道槍殺的那場戲,劇組才覺得,哦,他可以用了。(很慚愧,我沒看過,看過的人請補充……)
他說阿爾除了豐富的電影生涯以外,一直也都在參與戲劇表演,所以和這個角色還是很契合的。里面有一場很長的獨白,他除了劇本上的詞,也雜糅了很多他自己的經歷。那場拍了幾次,都是一口氣就十幾分鐘,最后用的那條基本就是一個鏡頭。真是大師。
大師都是練出來的。Work work work hard.
關于Levinson是怎樣開始做編劇的
導演講了自己的心路歷程,感覺命運還是挺無厘頭的。他年輕時有一天碰見個人,叫george,想搭他的車去一小時車程以外得好萊塢,他就載著george去了。發(fā)現george是想要報名一個表演學校(聯系上下文,應該是戲劇表演而非電影),還慫恿他一起報,這樣每周一來一回路上有人作伴還能分攤油費,于是迷迷糊糊地一起報名了。他說至今也不知道這是怎么發(fā)生的,因為他并不喜歡表演,還問老師上課能不能不演,只看,老師說那可不行這是課程要求你必須得演。后來george不怎么去了,他卻認真地喜歡上了表演,慢慢變成了他自己開車往返好萊塢,幾個月后索性搬去了好萊塢,然后再也沒見過george。多年后,他和老婆去看一部電影,里面的角色突然叫出了george的全名,他才發(fā)現那個人成了美國最大的可卡因生產者(種植還是販賣我記不清了)#¥%……¥%……¥%
后來這兩年學表演的經歷對他幫助巨大。結業(yè)以后,特別窮的他和一個朋友就想辦法編一些小表演,而他自己則把腦中想象著的表演過程寫下來,開始做編劇。后來慢慢就出名了。學表演的時候,排演什么的分分鐘都在花錢,所以經常換著法子給演員形容應該怎么演,后來做了導演,都用上了。
補充:電影的原作是部小說,作者叫Phillip Roth,是個得了很多獎的美國小說家。他的小說都很難改電影,三十幾部小說只有四部拍了片子。,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因為過了很久了(7個小時呢!),有些細節(jié)記不太清,要是大家能夠考據一下,或是拿出他以前的采訪/訪問,補充一下故事,就再好不過了。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