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漢尼拔》是一部以漢尼拔·萊克特(HannibalLecter)的童年為背景的電影。漢尼拔是一位著名的虛構人物,也是《沉默的羔羊》等系列作品的主角。這部電影講述了漢尼拔在童年時期經歷的一系列悲慘事件,以及他成為一名殘忍的連環(huán)殺手的起點。故事開始時,漢尼拔是一個幸福的家庭中的孩子,但隨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他失去了父母和家園。然而,最令他痛苦的是他妹妹被德軍殘忍地殺害并吃掉的事實。這個悲劇成為了漢尼拔一生的噩夢,他經常在夢中看到妹妹的面容和聲音。為了尋找最后的親人,漢尼拔找到了他的嬸嬸紫夫人,一個神秘的東方女人。紫夫人教會了漢尼拔搏擊技巧,并向他展示了東方世界的生吃文化。漢尼拔開始通過殺人和吃人來獲得片刻的心靈安寧,他一個接一個地殺死了害死妹妹的仇人。在這個過程中,漢尼拔和紫夫人之間產生了微妙的情感。然而,深陷泥沼的漢尼拔已經無法表達愛意了。《少年漢尼拔》是一部充滿驚悚、戰(zhàn)爭、犯罪和冒險元素的電影,展現(xiàn)了一個年輕漢尼拔的起源和他成為連環(huán)殺手的過程。這部電影帶給觀眾一種黑暗而扭曲的視角,同時也探討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復仇的力量。
做電影有一個慣例,大凡遇到一些性格極其獨特,行為近似瘋狂的人物之時,劇作中肯定要涉及到這個人物的前史,所謂前史就是人物之所以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原因。但也有電影將這種前史淡化了,比如《十誡?殺誡》,類似的影片也不少。
漢尼拔是一個優(yōu)雅的食人者,《沉默的羔羊》中已經充分體顯出來了,對于這么一個獨特的銀幕形象,他的前史肯定會相當?shù)木剩斎唬@是好萊塢劇作家們的想象,于是在這個想象的基礎上,《少年漢尼拔》便誕生了,很明顯的,這部影片最想解決的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漢尼拔為什么要吃人?
影片給了一個極其直觀的理由,因為漢尼拔的妹妹被壞人吃掉了,于是,很明顯的一個復仇的故事便產生了。
妹妹被吃掉,這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絕對是精神上最大的刺激,于是漢尼拔變成一個沉默陰狠的人,平時不說話,只有在睡夢中才會大叫,妹妹被殺的場景成為他永遠的夢魘。在這里必須強調一下,非常規(guī)的殺戮,痛失妹妹的悲傷絕不是這個夢魘的全部,更主要的是,漢尼拔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妹妹。于是,慘忍的殺戮與吃人在漢尼拔的那種自責中立即被無限地擴大了。這時候,我們大概可以看出一個內容與形式的結合。內容就是一種對妹妹(后來擴大為女性)的同情與責任還有負疚,而形式當然就是殺人的手段了,進而轉化為食人的嗜好。影片發(fā)展到這個時候,其實關于漢尼拔這個人物如何成因的都已經初現(xiàn)倪端了,換句話說,成因已經具備,下面就是如何將這種一直隱藏的誘因發(fā)展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儀式一種個人的標簽,即把那個倪端深入化。
從孤兒院逃了出來,漢尼拔找到了嬸嬸,這個家族中唯一的一個親人。在嬸嬸的引導下,漢尼拔接觸到了一種東方式的文化。這里需要強調一下,嬸嬸的扮演者是我們所熟知的鞏俐,離開了《邁阿密風云》中的那個花瓶角色,鞏俐在此片中扮演紫夫人,這個角色絕對能夠影響著漢尼拔的成長軌跡,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角色當然不是什么花瓶。但說句實在話,鞏俐在此片中的表現(xiàn)過于中規(guī)中矩了,雖然也基本上完成了導演以及角色所賦與的任務,但并沒有過分出彩的地方,憑借著她那依舊值得驕傲的身材在很大程度上繼續(xù)著一種欲望客體的色彩,好在故事比《邁阿密風云》好得多,所以這欲望客體不僅僅是性的展示,更是女人的展示,尤其對于漢尼拔而言。
漢尼拔接觸到了東方對尸體的一種暖昧態(tài)度,其實無關于日本,在東方古代對尸體頭顱的嗜好是比比皆是的,殺掉對手,削了首級,掛于馬前桿頂,以示軍威,以嚇敵心。這是一個東方式的傳統(tǒng),日本只是更具有形式感而已。
影片引入這種理念是要將漢尼拔那種單純的對食人的恐懼做一個升華。食人同樣在古代也是一種儀式,正如片中的罪犯所說的,為了生存,但生存的含義要進一步延展的話,那就是一種保佑與祭祀,是極具象征意義的。所以影片發(fā)展到這個地步,漢尼拔食人的原因已經不單單的是一種嗜好,一種兒時的模仿,而是一種儀式,對尸體對死亡的反諷,而對生存則是一種崇拜與繼承。
與此同時,漢尼拔對妹妹的負疚感擴延到了對女性的一種保護欲中,所以他殺死屠夫一節(jié),與其說是為給紫夫人報復,莫若說是他完成了自我方向的一種肯定,正如前面所說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一定的結合。
由于對人體的一種迷戀,一種精神上的神秘崇拜,漢尼拔成為了一名醫(yī)學院學生,這個經歷也是為了補充漢尼拔這個人物形成的原因,即將殺人與食人的形式感得到進一步的佐證。
但十分可惜的是,影片雖然試圖用東方的一種暗示來增強漢尼拔精神上對尸體對食人等的一種迷戀,但事實上,僅是一把東洋刀,一個雕像是遠遠不夠的,戲份的缺失令觀眾對漢尼拔這種精神上的飛躍并沒有足夠的印象,同樣的,這種缺失造成了鞏俐的戲份無法出彩,因為作為一個東方精神的引路人,她只是做了簡單的介紹而沒有完成深入的文化帶入感。而對于本片來說,這種缺失更嚴重地導致了形式感大于精神內容,所以下面的內容便將觀眾帶入到了那種普通的殺人魔頭的劇情之中,那個優(yōu)雅的高智的罪犯并沒有體顯出來。
其實,筆者并不認為此片中的漢尼拔必須表現(xiàn)出一種優(yōu)雅來,畢竟因為還是少年,雖然有一定的學識,但對于仇恨的理解僅僅還是一種報復,以牙還牙,不太可能立即達到深層次的藝術水準。所以,影片下面的內容雖然讓許多觀眾有些不爽,或者有些失望之感,但就本片而言,絕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作為一部前傳,殺人狂魔的進行曲雖然可以演繹得驚心動魄,但事實上卻偏離了前傳所需要解決的最根本的問題,即漢尼拔這個人物的形成。從這點上來看,漢尼拔這個人物還沒有完全詮釋清晰,尤其是食人在精神上的一種承載力量,并沒有充分說明,所以此前傳若有個續(xù)篇可能會更好一些,繼續(xù)完成漢尼拔精神上的飛躍。
在影片最后,漢尼拔知道自己也曾吃過妹妹,在這種情況下,他拒絕了紫夫人的建議,而更加瘋狂地進行著殺戮。在筆者看來,這個喙頭是極其可怕的,因為漢尼拔所有復仇的動機都會因為自己也吃過妹妹而變了質,正如劇中所說,他的復仇是一種自我的否定,要殺死所有的知情人。這顯然與前面的復仇實質是相悖的。于是,漢尼拔的這種殺人舉動變成了一種自我的救贖,只不過這救贖本身是通過罰懲他人而得以實現(xiàn)的。漢尼拔也正是由于這個喙頭而變成了一個殺人狂魔,從這點上來說,導演對漢尼拔的定義便是如此的。
用別人的罪惡來完成自我的救贖,但這種救贖卻由于罪惡的懲罰而永遠無法停歇,這是一個隱喻,預示著漢尼拔這個人物將一直地罪惡下去,于是他離開了紫夫人,雖然關系的確暖昧,但漢尼拔已經將罪惡本身完全攬了過去,于是,他可以肆無忌憚了。但事實上這種肆無忌憚的可能并不是十分的明顯!
在影片結尾處,漢尼拔來到了加拿大的小鎮(zhèn),最后一個仇人因此而斃命,但問題是從這以后呢?漢尼拔將無事可做。影片過分渲染漢尼拔的復仇造成了對形式感的強化,從而忽略了漢尼拔精神上的成因,所以優(yōu)雅不在,所以完成復仇后這個人物將消失,一個極為尷尬的結局將無法引出《沉默的羔羊》一片,作為前史,這肯定是失敗的。
順便說一句,在船上的那場戲中,值得夸耀的是鞏俐殺人的那個動作,干凈利索,極具爆發(fā)力,這是鞏俐的優(yōu)勢,平靜中的爆發(fā),于是影片前面紫夫人與漢尼拔練劍還有騎摩托送頭顱兩段就顯得不倫不類了,不如在前面的戲份里讓鞏俐一靜到底。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筆者只能認為導演對鞏俐的使用顯然還是差著分寸的。
韓兮
2007-3-30于通州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