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諾》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由杰森·萊特曼執(zhí)導(dǎo)。該片以幽默和溫情的方式講述了一個高中女生朱諾(艾蓮·佩奇飾)懷孕后的故事。朱諾決定將孩子生下來,并尋找合適的領(lǐng)養(yǎng)家庭。在這個過程中,她結(jié)識了準(zhǔn)領(lǐng)養(yǎng)父母茱尼爾(詹妮弗·加納飾)和馬克(杰森·貝特曼飾),并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影片通過幽默的對話和真實的情感描繪了朱諾和她周圍人的成長和變化。《朱諾》以其獨特的風(fēng)格和充滿人性的故事贏得了觀眾和評論家的贊譽,獲得了多個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
其實不想評論的。。但是看到了那么多可愛的同學(xué)們意淫美國的美好寬容。。還是忍不住了。。
呃。首先這部電影描寫的不是目前還活著的美國人的生活。也不是以前曾經(jīng)活著現(xiàn)在已經(jīng)死了的美國人的生活。甚至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角落的人。。的真實生活。
這電影描寫的是一個溫和的美國自由主義者頭腦中理想的政治正確的美國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的。
編劇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或者是為了討好在電影評論界占壓倒性多數(shù)的自由主義者),首先當(dāng)然要表明立場,認(rèn)可女性擁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墮胎的權(quán)利。所以他安排Juno一開始就毫不猶豫的選擇墮胎。如果你注意了的話,還可以看到Juno在學(xué)校的置物柜上還貼了一個反基督教的小貼士(在十字架上打了一個禁煙叉,上書“不良信仰”)
到這里,編劇已經(jīng)把自己激進(jìn)自由的立場表明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在Juno到了墮胎診所門口的時候,突然間又蹦出來了一個她的亞裔同學(xué)。。通過名字暗示,那個女孩明顯是中國人,雖然她沒有口音,可是她反對墮胎,估計也是那種熱心參加周日教會學(xué)校圣經(jīng)學(xué)習(xí)班的典型亞裔移民家庭的孩子。。這里還不忘小小的揶揄一下那個倒霉的“中國孩子”,"all babies want to get borned"...(英語母語人士聽到這句話的效果跟中國人聽山東話的小品那種喜劇效果差不多)
我們很酷很理性朋克的Juno雖然不會像那可憐的保守的“中國小孩”那么“不酷”,但她也是“敏感纖細(xì)”“充滿靈性”的酷小孩,聽到肚子里的胎兒現(xiàn)在這個階段已經(jīng)長出指甲了,她忽然又變得“很尊重生命”。無視基督教/保守主義者的勸誡是酷的,不尊重生命則是不酷的。編劇需要她是一個酷小孩,所以她最后打了退堂鼓,叫停墮胎。
編到這里,編劇成功的
1.無視了保守主義者反對墮胎的立場
2.揶揄了保守的亞裔移民群體
3.表示了對生命的尊重
總之,政治上正確的不能再正確了。接下來為了延續(xù)“酷,但不殘酷的青春”的風(fēng)格,Juno很輕松的選擇把孩子交給不育夫婦領(lǐng)養(yǎng)。又一次,在政治正確的方向上狂奔~
接下來Juno的父母也登場酷起來了。為了讓他們更酷,Juno的母親還被設(shè)定成了繼母的角色。父親和繼母都很冷靜理性的處理女兒的突然懷孕然后還時刻不忘表達(dá)溫情、支持、堅定支持。。父母酷完,接下來登場的是那對不育夫婦,這一對其實不怎么酷...男的長不大、女的枯燥外加神經(jīng)質(zhì),可這就更反襯出了Juno及其家庭的酷ness...等大家都酷得差不多了,不育男突然提出要跟不育女離婚,不育女和Juno在一起“你in我也in”的完成了孩子的交接儀式,凸現(xiàn)了女性的獨立和堅強。在政治正確的方向上越走越遠(yuǎn)。。。
至于真實的美國社會是什么樣子的,看看他們兩次把George W Bush選上臺這個事實,有點大腦的人,大概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其實看完片子的同學(xué)們大可不必感嘆“文化的差異”,這片子充其量只能是一個美好愿望,一溫和自由主義版本的“樣板戲”。
但我寧愿相信編導(dǎo)的意愿是好的。這片子不光對美國人有指導(dǎo)意義,對中國人也有同樣的指導(dǎo)意義。全世界的父母、酷小孩、不酷的小孩都應(yīng)該一起看看,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當(dāng)你用一個不那么哀怨或著傳統(tǒng)的視角來看待生活,生活可以多么的化腐朽為神奇。不要只是抱怨“美國社會開放,中國社會保守”“國情不同”“文化差異”伍兒的。。。其實沒那么玄。美國人也達(dá)不到這片子里政治正確的那個高度。但這片子為人們,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揭示了,一個烏托邦式的光明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人們,也許真的會受到這電影的感召,變得“放輕松,別在意”起來了呢。。
=============================================
補記:
1.之所以刻意淡化“文化差異”,用意在于,不希望中國的觀眾把這個電影當(dāng)成反映美國優(yōu)勢的一個宣傳片,用“國情不同,文化差異,先進(jìn)和落后”這樣的評價來敷衍了事。我更希望我們能把這電影看成一種可能性,一種給自己松綁的可能性,看成是一種即使是在中國也可以選擇的態(tài)度---對待這樣突如其來的變故,我們不一定非要慣例性的選擇“殘酷青春”或者“凄婉哀怨”或者“麻木不仁”。
2.關(guān)于中國和美國,從個人的經(jīng)歷角度出發(fā),我個人從來不覺得中國是我親愛的媽,也從來不覺得美國是我親愛的舅舅。美國確實比中國要好一點,好的原因是因為他有著完善的法律體系和自我改良的機制,但這兩個國家實際上的差別也沒那么大,保守的、父權(quán)的文化仍然是這兩個國家,甚至是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國家的主流。
3.美國社會不光有政治正確性一說,而且這個概念完全就是美國特產(chǎn),英文是political correctness。這個政治正確跟中國人熟悉的“政治”含義不同。在政治正確的意義上,美國人確實很愛講政治,而且講得不亦樂乎。近年來在美國風(fēng)行的大一新生不叫freshman而叫first year student的做法,就是為了突現(xiàn)男女平等的政治正確性,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
4.在美國,反對墮胎最基本的理由不是出于人權(quán)考量,而是出于基督教的教化。對待墮胎問題的態(tài)度,是西方文化語境下鑒別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者的基本指標(biāo)之一。
5.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國民應(yīng)該有基本的理性。沒覺得“中國像派發(fā)免費ipod一樣派送孩子”怎么冒犯了中國人。這只是個小小的諷刺,況且也不是憑空編造的。倒是覺得在中國公交車?yán)飶堎N的“夢幻流產(chǎn),輕松的就像做了個夢一樣”廣告很怵目驚心---不是反對流產(chǎn),而是覺得流產(chǎn)這種對女性而言非常私人化的經(jīng)歷,不應(yīng)該被degenerate到這種喪心病狂的程度。
6.本人是大言不慚的激進(jìn)自由主義者,女性主義者,民族虛無主義者,反對有組織一神論宗教的不可知論者,同性戀者。唯獨不是有些人希望的沙文主義者和XX主義者。
其實只是想看到大家能放開一點,跳出所謂的“沉重的中國社會”的思維定勢,希望我們的世界A LITTLE LESS UGLY。。。不尖酸刻薄,戰(zhàn)天斗地就活不下去么,親愛的同胞們?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