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之夏》是一部充滿喜劇、動畫和奇幻元素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放暑假前的日子里,小學生上原康一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意外地撿到了一塊巨大的石頭。他好奇地把石頭帶回家,沒想到一洗之后,竟然從里面跳出了一只可愛的小河童。康一給它取名為“小咕”,因為小河童的叫聲就是“咕”。小咕竟然會說人類的語言,原來它在地下被埋了幾百年。康一很快和小咕成了好朋友,他們一起洗澡、吃飯、睡覺。康一的家人也接受了小咕的存在,小河童成了上原一家的秘密。然而,有一天小咕提出想回家和其他河童們在一起。康一為了讓小咕了解外面的世界,偷偷帶它出去探險。但小咕發(fā)現外面的環(huán)境已經完全改變,他們找不到其他河童,這個地方根本不適合河童生存。小咕感到非常失落,康一也心痛不已。于是,他們一起外出旅行,來到保存著河童傳說的遠野縣。在那里,他們找到了適合河童生活的美麗地方,小咕在清澈的河水中暢游,康一也為它感到高興。然而,即使在這里,他們依然找不到其他河童。康一聽到村民們說抓住一只河童可以得到一千萬的獎金,于是匆忙帶著小咕離開了那里。回到家,康一意外地遇見了一個小報記者。原來,這個記者聽說上原家養(yǎng)著一只河童,一定要拍照報道。小咕的秘密終于被大家知道了。康一的爸爸被公司要求一定要讓河童上電視。為了上原一家的利益,小咕勉強同意參加電視節(jié)目。然而,在到場嘉賓中,它看到了一個長得很像殺害自己父親的兇手的人。就在小咕被恐懼包圍的時候,電視節(jié)目現場發(fā)生了意外。它拼命逃出去,然而無論跑到哪里,都會看到無數人圍觀。為了擺脫害怕自己的人類,小咕爬上了東京塔。夏季的炎熱陽光讓它筋疲力盡。小咕俯瞰著城市,孤獨地低聲說:“哪里都找不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這里是人類的巢穴。我已經無法繼續(xù)下去了。我要回到爸爸那里……”
“父親說過,
人類將我們生存的水塘和沼澤奪走,
然后是風,還有天空。
漸漸地將神靈的地方都據為己有,
作為代價就是,他們都開始失去了感情。”
這部片子,從開篇時小河童抱著大魚從路旁跑出來,在一片風雨欲來的黑夜中為父親向武士求情時,便已讓人感到隱隱心痛。這個孩子,連神靈都來不及蒙住它的雙眸,它在一瞬間眼睜睜地看著血花在刀光下四濺。
人類心底的恐懼和歇斯底里淹沒了它掙扎的吶喊聲。
歷史和人類逝去的記憶具化成巨大的地縫將它吞噬。
它卻代表著疼痛的自然和為人類所斬斷的傳說,蘇醒。
兩個孩子發(fā)現了它。一個孩子把它帶回了家。
它的身體干枯,依附著百年前殘留著那一時境的古老石塊,在孩子的水池中瑟瑟。
姿態(tài)恭謹有理而帶著一絲急切,聲音稚嫩直率而不做作,懵懂而真摯,思維仍然停留在和父親坐在湖邊笑談的平凡生活中,而它的每一次好奇都在告訴人們,它在以最幼小的靈魂見證最巨大的變遷。
“啊……”
面對廣袤而與自己相距遙遠的這個世界,這大約是連它圓而明亮的雙眼都想要發(fā)出的驚嘆聲吧。
但是“創(chuàng)造”出這個令它驚奇的“世界”的人類,其實是一種多么無能的生物啊。
--------------
記憶無能。
重生的生活淡然而幸福,小咕雖然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卻從未忘記那百年前的一夜——神靈的孩子即是如此,它們對往昔對傳說對歷史的記憶無所憑借,它們與自然相和,感受自身與自然為彼此留下的安詳的痕跡。
它們不自稱為傳說,因為它們仍在傳說的滋潤之中,只有人類,不知何時起,脫離了自然,站到了傳說的對立面,以觀者的角度開始描摹著一切,為自己對自然的背叛,敘寫一首傷感的詩。
如果沒有攝像機、相機和拍照手機,人類的記憶已經無法支撐著、去繼續(xù)相信眼前的真相和“傳說”了吧;如果沒有那些被賦予在小妖怪身上的帶著利害味道的意義,人類對它們口耳相傳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了吧;如果沒有那一截被砍落的河童父親的手,那個民俗學家又怎么會信誓旦旦地稱言相信河童的存在?
然而這樣的空泛的記憶,終將是會被自然的記憶的洪流所沖垮的。
而失去這填充物之后,便只剩下麻木而順從的骨架了吧。
也許未來,我們需不得不在照片上看一下“記憶”這個詞。
---------------
獨立無能。
我們已經聽到過了多少次這句話,人,是社會里的人。
是的,一個人是無法成事的,不論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人類彼此依賴,相互取暖,正如那溫馨的一家和小咕之間,正如小咕憧憬著的與同胞的相遇。
然而卻有人將“維系”變成了脫離自主控制的縫線。
兩人一組的雜志偷拍小組,男女搭配的主持人,蜂擁而至的大批記者,節(jié)目上滿場的嘉賓觀眾,還有那三五成群欺負著康一和菊池的小男生小女生們,還有拿著祖宗說事兒的民俗學者……孩子們在群居中學會了大人的口吻,大人們在群體里默認和放縱著自身延續(xù)著的孩童的任性無知,將任何一個人抽離出來,他們將感到恐懼,不安,失去面對這個本來就已被人類改造得彼此割離的世界的勇氣。
已經放棄了自然的人們,如果在人化的社會里也找不到一寸可倚賴之地,便會像一些“無用”的傳說一樣,從時間中提前死亡了吧。
況且,自認為多智的我們,如果落單,不是更容易在心里受到二元論和懷疑論的威脅麼?我們急于確定自身的存在之時,也是自身離獨立最遠之際。
于是,有多少個人能像小童子或蜥怪,或小咕那樣,即使知道世界上可能只剩下自己一個異類,也能談笑風生,長歌而眠呢?
“要掩人耳目的話,還是變成人的樣子最保險。”
因為人群是人最好的屏障,而且,到處都是人群。
---------------
交流無能。
“心電感應”這類的功能,似乎是出現在科幻片里的超能力。
而這里卻告訴我們,這其實是一項多么原始的“功能”。
即使沒有人教也可以學會;
即使很久沒用過也可以再次嘗試;
即使,從來都不知道,也未必不能相信;
即使,跨越物種,也未必不可能達成。
但人也許也并不是不知道這是本來就有的功能,而是刻意把它壓抑下去,自我保護和封鎖著。因為,有多少人能像康一和菊池那樣,敢面對對方對自己心聲的完完全全的解讀呢?
---------------
愛無能……?
大叔死了。
它曾經告訴小咕,人類善變。它還不經意地說了一句,康一和以前的“他”是多么相像。然而,即使帶著這樣的陰影和創(chuàng)傷,它仍然因為一份單純而直接的恩情,甘愿犧牲自己的自由守衛(wèi)這個家庭的人們。
愛的轉變有如此多可能的方向。大叔原來的主人用懦弱的暴力替代了愛,大叔用無比的包容和理解在死去之前做著令人唏噓不已的自我安慰;康一最終撓著膝蓋羞澀地道出了對菊池的欽佩之情,雖然原來一直死要面子地大叫著她是丑八怪然后“落荒而逃”,連大叔都搖頭不解;瞳的任性和哭鬧幾乎貫穿了整個故事,但前半段我們因她的任性而笑,后半段卻因她的哭鬧而感傷——是的,我們也隨之展示著善變。
小咕總是認真地說,可以的,好的,因為我欠你們家太多的人情。它的深明大義令人感到近乎悲壯,甚至還能感到它身上帶著一種久遠的家訓培育出的教養(yǎng)。康一是多么的幸運,他得到了心靈成長的契機,因與小咕的相遇得到了關于感恩之心和愛的天然教誨。而他們一家也得到了那些窗外之人所得不到的殊榮。
他們是擁有愛的,但他們只是個案,劇中,個案常常反襯了整體。
他們放開了小咕,真正重獲了人類珍貴的精神;窗外之人時刻想占有神靈的遺存,“作為代價就是,他們都開始失去了感情。”
-------------------------------------------------
此外,關于制作上的幾個亮點:
一是在故事的構思上,雖然主題和《平成貍合戰(zhàn)》有共通之處,但本片著重表現了日常生活情景和人物情感的變化,既有《鄰居家山田君》的平淡天真,又有宮澤賢治的予人啟迪的童話韻味,輕松幽默、惆悵詩意和發(fā)人深省的傷痛之感相互交融,扣人心弦,兩個多小時行云流水不覺冗長;
二是在人物動作細節(jié)的表現上,個人認為堪稱經典。不管是人物獨特性格,或是心理變化,或是人與物的交互作用關系上,都觀察得非常到位并充分表現了出來。片中并沒有太多復雜華麗的大動作(即使是相撲那幾段),但從頭到尾都顯示出“最難表現出”的“自然而然”,有些地方甚至令人產生“啊,真的是這樣,我平時的這個動作這里居然真的有演出來了”的感覺;
三是2D和3D場景的銜接自然,很多場景特別是自然場景的中近景制作頗為精良。同時,人物造型簡練到位,干脆而不潦草;
四是音樂不錯。
最后,感謝神靈,它不是個悲劇。
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