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評書大會》是由李慧執(zhí)導,田太鋒編劇,劉蘭芳,田連元,連麗如,王玥波等明星主演的戲曲,綜藝。
評書文化類節(jié)目《中國評書大會》,把評書藝術重新請上電視熒屏,重溫經典,致敬大師。《北京評書大會》將還原傳統(tǒng)京味書館的真實風貌,在忠實記錄評書表演的基礎上,大膽融入書畫、音樂和紀實真人秀等視覺元素,讓里面的一桌一椅、一茶一畫,都成為評書藝術的時代注腳,讓觀眾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評書藝術魅力和老北京的文化底蘊。
《北京評書大會》于2017-11-28在愛奇藝視頻首播,制片國家/地區(qū)為中國大陸,單集時長25分鐘,語言對白普通話,最新狀態(tài)2021-06-06。該綜藝評分0.0分,評分人數2653人。
張紹剛,黃健翔,涂磊,徐睿
劉佳,小河,張嘉益
徐熙娣,派翠克,柳翰雅,許光漢,林柏宏,王凈
吳宗憲,吳姍儒
房海燕,楊蕾,柏萬青,萬峰,黃飛玨,裴蓁,馮紅梅,張兆國,黃紅梅,蔚蘭
曾國城,陳喬恩,夏于喬,阿基師,鄭堅克,殷琦
七大藝術是音樂、繪畫、雕塑、建筑、戲劇、文學、舞蹈,還有電影。但藝術并不是只有這些,還有書法、相聲、說唱、插花、園藝、武術等等。
評書當然也是門藝術,只不過如今信息爆炸,人們獲取精神食糧的方式多而又多,干貨也越要越密,評書哪有得到、蜻蜓這些付費音頻的質量高啊,畢竟人們現(xiàn)在追求的是進步而不是休閑。
但這不代表評書會消亡,它只是會像京劇一樣變得小眾,仍然有人愛它,但它不會是主流。其實說穿了,所以藝術,大多是不主流的,或者說只有當它不主流的時候它才被稱為藝術。文藝復興時繪畫多是畫匠的工作產品,清末民初時京劇是大眾娛樂,鋼琴小提琴曾經只是為舞會伴奏。當一種形式式微了,它才成了藝術。當然,這只是狹義的理解。
不管怎樣,如今的時代演進,評書、京劇已不太可能回到過去那么火的時候了,它注定只會成為一小部分人的最愛。于是,評書推廣的意義在哪里呢,意義在于讓那些還不知道自己會愛上評書的人知道評書。傳承的意義在哪里呢,在于讓這門手藝不至于消亡。
文若虛和米生兩個故事講的主題都是世事無常、不變善心,你努力的賣扇子不成,無心賣橘子卻發(fā)了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幫你的神女如今有事求你,優(yōu)酷的視頻只有前十回,后來米生娶了神女,神女不會老但也不會生育,然后米生又娶了妾,小妾識破了神女的身份,一家人最后的結局也幸福。
明清的民間文學與現(xiàn)在的網絡小說有種截然不同的感覺,聊齋和三言二拍總在告訴你人生無常很多事努力是沒用的,而網絡小說從來都是修仙升級努力就能成功。這其實也正是符合人性的,人想要通過努力以上升這是本性,但群體博弈論總讓這一理念破滅,越是智慧的人越能回到平靜,做好自己就行。
“轉載請注明出處”這篇影評有劇透Copyright ? 2020-2025 meichuncoffee.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