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是由許承杰執(zhí)導,許承杰編劇,陳淑芳,謝盈萱,徐若瑄,孫可芳,丁寧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孤味》是一部以臺南為背景的家庭劇,通過主人公孤味林秀英的故事,探討了家庭、婚姻和個人成長的主題。影片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真實的人物塑造,展現(xiàn)了一個普通女性在面對困境和挫折時的堅強和勇敢。影片以孤味林秀英作為主線,講述了她從一個賣蝦卷的小販逐漸成為一家餐廳老板的過程。她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毅力,不僅成功地經(jīng)營著餐廳,還培養(yǎng)出了三個成功的女兒。然而,她的丈夫突然離家出走,讓她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和痛苦之中。在面對丈夫的離世和喪禮的籌辦時,她又意外地遇到了曾經(jīng)陪伴丈夫度過晚年的女人。她開始反思自己與丈夫的婚姻,逐漸理解了丈夫離去的原因,并選擇原諒了這位女人。最終,她決定放下過去的怨惱,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影片通過孤味林秀英的故事,傳遞了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首先,影片強調了個人的努力和堅持的重要性。孤味林秀英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成功地經(jīng)營起了一家餐廳,并培養(yǎng)出了三個成功的女兒。其次,影片探討了家庭和婚姻的復雜性。孤味林秀英在面對丈夫離去和喪禮的籌辦時,開始反思自己與丈夫的婚姻,逐漸理解了丈夫離去的原因,并選擇原諒了這位女人。最后,影片強調了面對過去的勇氣和自信的重要性。孤味林秀英決定放下過去的怨惱,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并鼓勵著三個女兒追求自己的夢想。總的來說,影片《孤味》通過主人公孤味林秀英的故事,探討了家庭、婚姻和個人成長的主題,傳遞了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影片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真實的人物塑造,展現(xiàn)了一個普通女性在面對困境和挫折時的堅強和勇敢,給觀眾帶來了深深的觸動和共鳴。
《孤味》別名:Guo Mie,于2020-11-06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中國臺灣。時長共123分鐘,總集數(shù)1集,語言對白普通話,最新狀態(tài)HD。該電影評分7.5分,評分人數(shù)73801人。
李抒航,張藝曦,郭金杰,周浩東
《孤味》是一部家庭故事電影,主要講述了林秀英的故事。她是臺南的一位餐廳老板,丈夫龍劭華突然離家后,她獨自撫養(yǎng)三個女兒長大成人。林秀英靠著賣蝦卷一步步將生意做大,最終開起了自己的餐廳。她的三個女兒也都非常出色,大女兒成為了國際舞者,二女兒在臺北成為了整形醫(yī)生,小女兒則接手了母親的餐廳事業(yè)。然而,在林秀英即將迎來苦盡甘來的時刻,她卻在70大壽當天接到丈夫去世的消息。這對她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她不得不為丈夫籌辦喪禮,同時也迎來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過晚年的女人。這個意外的出現(xiàn)讓她不得不再次面對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怨懟。《孤味》通過林秀英的故事,展現(xiàn)了一個堅強的女性在面對困境時的勇敢和堅持。影片以家庭為主題,揭示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在困境中的相互支持和幫助。同時,影片也探討了婚姻中的復雜情感和人性的復雜性。《孤味》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通過細膩的劇情和真實的表演,讓觀眾對家庭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影片不僅展現(xiàn)了家庭的溫暖和力量,也讓人們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這部電影不僅適合家庭觀看,也適合所有人去感受和思考。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人生在世,哪有那么多和解與放下
春節(jié),看了電影《孤味》,有些想說的。
無關于解讀這部電影,而是想談談這部電影喚起我的記憶,這些記憶跟文化有關,跟家有關,跟男人和女人有關。
曾經(jīng)有那么一個時代,人們在恩與情,緣和報之間糾結。解開這個糾結,才能解開人心在愛恨情仇當中的枷鎖。
§你說的恩情,到底是「恩」,還是「情」?恩和情是兩樣東西,但對某些人而言,兩者混淆在一起。
恩更強調一個人的虧欠,但情強調的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發(fā)自內心的情意。
換言之,恩很容易和外在的倫理教條捆綁,而不是一個人發(fā)自內心,對另外一個人的情意。
過去,中國的人倫關系,強調恩,而不是情。恩情恩情,情在恩面前,只能當作恩的附庸。
因為從古至今,儒家文化彷佛注射在人的基因當中,在一個人意識到他自己之前,他已吮吸家庭與社會所提供的儒家營養(yǎng)。
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對中國社會的人際網(wǎng)絡,提出「差序格局」的描述。
簡單來說,中國社會講求人際之間的親疏遠近,所以才會有「有關系,就沒關系」的社會現(xiàn)象。有些人遇到問題,欠債了、惹麻煩了,第一件事不是找公正第三方,而是找關系。
差序格局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倫)都是不平等的。就像費孝通所說:「倫重在分別,在《禮記》系統(tǒng)里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既然有差等,不同角色之間就有不同要遵守的關系分際。這個關系分際,隨著我們在一個社會里成長、生活,會自然的成為我們意識結構的一部分。
費孝通認為,中國強調的是「等差之愛」,相較西方的平等主義,費孝通說:「在我們中國傳統(tǒng)思想里是沒有這一套的,因為我們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為中心的主義。」
這里說的自我主義,并非以自我為優(yōu)先,而是以自我為關系的中心,講求親疏遠近。這個自我是被關系重壓之下的我,而不是凡事考慮自己的我。對于關系近的人,他們的請求,這個我很難拒絕,比如被迫要出錢給弟弟買房的姊姊,或是要給領導送紅包的下屬。
在你意識到「我為什么過年要回家?」之前,你已經(jīng)接受了過年要回家,過年要干這干那的種種習俗、規(guī)約和價值觀。
房價、物價、教育經(jīng)費等等,確實讓許多年輕人對于結婚生子望而生畏,但除了這些經(jīng)濟上的壓力,差序格局中的上位者,往往用「恩情」來綁架下位者的意志。
有些人不結婚、不生孩子、不照父母的意思選擇工作,在他們父母眼里,那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這種壓力比起經(jīng)濟壓力,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時,因為無法滿足父母而產生的自責,消解一個人追求自我的樂趣。
在青少年的咨詢中,我看過幾次這樣的現(xiàn)象。來談者基本放棄學習,因為學習對他們來說太苦了。可是苦的不是過程,而是父母給他們的目標。
有的孩子確實不大懂得如何學習,但當他盡力從30分考到50分,卻發(fā)現(xiàn)原來在他考到90分之前,在他父母眼里都屬于「不夠好」的孩子。所以經(jīng)過幾次努力,孩子放棄了。
因為每每當他們有了進步,也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只有一貫的指責,或者有些父母還會譏諷著說:「你看吧!我就知道你應該照我當初說的那樣讀書,你早點照我說的讀不就好了嗎?」
孔子說的「推己及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自我主義的體現(xiàn)。一個人「要做好他的角色所應該做的」,然后再去要求別人。
從現(xiàn)代家庭治療的角度,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其實挺可笑的。難道只有父母要求孩子的份,孩子沒有要求父母的權力嗎?
但有些人卻秉持著這種自我主義,在親子關系中因為愚孝而自責,在親密關系中因為兼顧不了「在外像個淑女,在家像個蕩婦」的父權角色而自卑。
談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反駁,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知名的「好朋友」,難道這不是一種平等主義的體現(xiàn)嗎?
這里我們可以參考《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里面那些結交朋友的英雄豪杰,他們結交朋友的下一件事干啥?干的就是大家一起當「拜把兄弟」。
連《梁祝》里,在梁山泊知道祝英臺是女兒身之前,他們也因為同學之間感情好,也要當拜把兄弟。
電影《投名狀》更是把這種朋友變成兄長的關系寫得淋漓盡致,三個拜把里面的三弟把二嫂殺了,因為二嫂跟大哥有染,二嫂觸犯了他們兄弟三人的誓言。
兄弟,就有兄長該干的,弟弟該干的,不同的道德責任和分工。
回到今天,有些人交朋友也是一聲聲的「哥」、「弟」、「姊」、「妹」這樣的稱呼。
這是中國的人際格局特殊之處,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可能是絕對平等的,人有私心,人與人的關系是從內而外、從深到淺,層層遞減。這個觀點合乎人性,更能和現(xiàn)實處境相結合。
差序格局的文化埋藏在我們的意識之中,代代相傳。然而,這種差序格局的觀念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會與沖突,逐漸的隨世代有了改變。
這種改變使我們跳脫親疏遠近的視野,更能清晰的去看待一個個「人」,而不是一個個關系中的「稱謂」。
電影中,林秀英象征的時代,差序格局的意識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年輕的時候,老公多次出軌、逃家,林秀英還是一次次接納老公回家。即使老公明白要跟她離婚,她依舊說:「做夫妻就是一輩子的事。」
聽到老公晚年女友談到他死前十幾年,每年都有回臺南拜媽祖,林秀英想的也是怎么老公沒回「家」。
對于某些年輕世代,林秀英的付出可能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為什么要這樣接受一個不斷傷害自己的男人。
從平等主義的角度,年輕人看到的是「一個男人傷害一個女人」,但在舊社會,那是「一位先生傷害他的妻子」。
「偉大妻子」的幽靈,在電影中不時出現(xiàn),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林秀英來到二女兒家中,和三個女兒面質的橋段。
林秀英要大女兒為她多年來做牛做馬說聲「謝謝」,大女兒說「謝謝」,但話鋒一轉,接著請媽媽不要把女兒們當成爸,要她們代替拋家棄女的爸爸跟她說抱歉。
前面二女兒也提到,媽媽給人的壓力很大,每當媽媽好心要幫忙。事情就不再是幫忙那么簡單,媽媽會付出一切,這時候受到幫助的人如果做得不好,就好像做錯事一樣。
當父母以英雄自居,孩子們就成了只能仰望英雄的凡人。當愛只能讓人仰望,雙方都無法輕松,雙方都在上下而非平等的關系中各自奔波。
等差社會,人與人的關系都在倫理道德之下,在考慮個人之前,倫理道德優(yōu)先被考慮。
除了個人的愛,在當時社會賦予人的價值體系,夫妻關系并不是平等的,夫唱婦隨、嫁雞隨雞的觀點仍是主流,想要跟主流價值對抗,那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李海燕(史丹佛大學漢語與比較文學系教授)的著作《心靈革命》(Revolutionof the Heart)對中國人的愛情觀做了系譜學的研究,當中有一段談到比起私人情愛,在某個歷史階段,更強調關系中的英雄主義。
「貞節(jié)牌坊」就是這個英雄主義的產物,獎勵一個從父、從夫、從子的女性,獎勵她的付出,獎勵她的犧牲,就好像這是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最好的,也應該去實踐的選擇。
林秀英多年來信奉著扭曲的英雄主義,她認為自己在「妻子」和「女兒」這兩個角色里,都徹底失敗了。先生成天外遇,自己是「失敗的」妻子;自己又因為偷父親的印章,氣死了父親。
最終她能夠實現(xiàn)的人倫角色,至少在她能理解的層面,就剩下「母親」。所以她緊緊抓住這個舞臺,窮盡一切去付出。
林秀英多年沒有離婚,她等的如果只是一聲抱歉,可能她早就放下了。但她內心對于「一位好妻子」的道德教條始終捆綁著她,這是她的局限性,但不是她的錯。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其倫理道德的局限性,站在后見之明的角度加以批判,未免過份輕松了。
所以去指責林秀英愚蠢,我想未免脫離了當時的時代背景。誰知道在那種社會價值觀體系下長大的我們,能否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最后林秀英何以能走出來?
我想關鍵在于,她和先生的最后情人蔡美林會面。
林秀英和蔡美林,她們是陳伯昌的原配和最后的情人。
林秀英在電影里,屢屢談到「報」,蔡美林談的則是「緣」。
這兩個概念非常不同,卻經(jīng)常被搞混。
所謂的報,一般民眾的觀念來自民間佛教(非佛學)的因果報應觀,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我記得多年前我爺爺中風臥病在床,當時曾經(jīng)請過一位看護,家里人看看護很辛苦,所以不時會給看護買點東西慰問。
結果有次看護說:「不辛苦,我這是在消業(yè)障。」這句話把我兩位姑姑氣得夠嗆。
就這位看護的民間佛教觀,她等于是在受苦,但她通過受苦來消除作惡得來的業(yè)。換句話說,我爺爺成了她眼中修行的煉獄。
報應觀和等差格局的人倫觀,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當?shù)炔罡窬謴娬{「什么角色就該干什么」,但當你反思:「為什么我是在下位的角色,你是在上的角色?」
報應觀趕緊補充:「那是因為你之前壞事做多了,所以你現(xiàn)在在下位。只要你好好干好下位者該干的,可能這輩子(或下輩子),你也能在上位。」
兩者很好的讓一個人接受他的宿命,接受被既有的道德歸約擺布。
可是「緣」不同于報,報的起點是「結果」:你做壞事,所以結果是你要受苦。
「緣」強調的是「開始」,《清平山堂話本?董永遇仙傳》有段話「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陳伯昌逃離臺南老家,在臺北遇到蔡美林,兩人在一起十幾年,最后是她給陳伯昌送的終。
蔡美林對林秀英說,這都是緣。確實蔡美林碰到陳伯昌,兩人的見面有緣,但后面怎么相處,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當林秀英對蔡美林表示抱歉,因為她多年來不愿意跟陳伯昌離婚,導致蔡美林沒有名分。
但蔡美林響應,如果不是林秀英和陳伯昌種種糾葛,她也不會遇到陳伯昌。
蔡美林總是強調「相遇之初」,而林秀英則總是談「受苦之果」。兩種不同信仰的人生觀,帶來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
強調緣,或許可以讓一個人更加珍惜相遇,而不是糾結在結果。這和伴侶咨商的道理很像,伴侶咨商中,咨商師經(jīng)常會請面談的夫妻回溯早先戀愛的過往,回憶當初為什么在一起,以及曾經(jīng)對對方的欣賞、喜歡、愛等感受。
回溯不見得能挽回感情,這也不是咨商的目的,但至少通過這場回溯,可以做為雙方認清當前關系是否還能走下去的參考。如果雙方發(fā)現(xiàn)真的是回不去了,那么分開也不是一件壞事。
很多人分不開或分得很糟糕,就在于他們對過往沒有充分的認識,所以他們活在他們自己架構的回憶和角色里。
就像拒絕跟林秀英大女兒離婚的先生,他沉浸在自己「浪女拯救者」的幻想里。
蔡美林的出現(xiàn),可能幫助林秀英認清了緣和報的差異。她回頭去看開始,慢慢理解過程和結果中,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她的錯,不是她哪里不好,所以老公才跑掉。
她當初愛的陳伯昌,那一段美好的回憶確實存在過,這是緣。但陳伯昌的渣,對她和家人造成的傷害,并不是她的報應。她盡力了。
當一個人看重緣,恐怕才能肯定自己的盡力,走出「一切都是我的錯」,把結果都往身上攬的自責,并用報應來合理化自己的自責。
電影中,三個女兒偏向爸爸的立場,讓她們和母親的關系一度緊張。
尤其是小女兒,在林秀英眼中簡直吃里扒外。這個角色也受到觀眾比較多的抨擊,認為她不孝順。
對此,我想先談談美劇《絕命毒師》。
《絕命毒師》講述的是:男主原本是個平庸的中學老師,因為罹患癌癥,于是他為了家庭鋌而走險,用他的化學知識干起制毒行當。沒想到越做越火,中間因為各種原因,逐漸黑化,從數(shù)學老師變成毒梟、殺人兇手。
中間好多次,面對同伙、家人和自己,他的說法都是「我這么多做都是為了這個家」。
但到了最后一季尾聲,當他要去救徒弟的時候,他跟妻子見了最后一面。妻子告訴男主,不要再說你是為了這個家。
這時男主第一次承認:「我是為了我自己。」
男主從來都不想過平庸的生活,他年輕的時候跟朋友一起創(chuàng)業(yè),沒想到這時女友懷孕(后來的太太),于是他用幾千塊美金把股份賣給朋友,找了能夠餬口的教師工作。
多年后,當年的公司已經(jīng)上市,朋友成了富翁,享有權力和金錢。男主卻一貧如洗,連醫(yī)藥費都負擔不起。
在制毒過程中,男主的黑化,不過是他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他成為一個行業(yè)的老大,他人眼中的尊重和重視的對象,而且他干的是他真正擅長的事情,從事化學制造與研發(fā),而不是忍受學校里小屁孩的輕視。
所以女兒們愛她、同情她,卻無法真正和她站在一起,因為母親自己背上的重擔太沉重了,在她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被迫一起承擔。
其影響就是大女兒根本不敢真正進入一段關系,因為真正的關系需要雙方敞開自我,那意味著暴露自己的弱點,有很大的機會被傷害。
我想對大女兒來說,最可怕的惡夢就是變得跟母親一樣,用一輩子去償還對父親的虧欠,對先生的愛恨,求取著一位死者和一位失蹤者對她說:「謝謝」和「對不起」。
這種持續(xù)半生的傷害,我看了都怕。畢竟如果我虧欠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好歹知道有天我能還得起,但如果我虧欠的是腦里的夢魘,我要怎么還?
二女兒也受了影響,但因為年紀,所以影響稍微小一點。她用和先生分居兩地工作的「合理」借口,去保護自己和先生保持在一種穩(wěn)定恬淡的狀態(tài)。
可是這種恬淡帶著害怕被傷害的自我保護,實際上二女兒很敏感,當她在臺南家里看到先生書架有本年輕人讀的愛情小說,她馬上質問這是誰的書。
當先生找她好好坐下來談,二女兒第一個想到的念頭是「妳是不是要跟我離婚?」宛如驚弓之鳥。
小女兒受到的影響最小,因為她沒有跟兩位姊姊一樣,陪母親抓奸,看母親受苦和崩潰,她對父親的印象相對簡單,所以她能用比較純凈的方式去思考眼前的事態(tài)。
在小女兒看來,爸爸既然還是家人,他就應該得到家人的對待。所以她選擇用爸爸喜歡的方式,去送爸爸一程。她沒有想到,這是對媽媽的背叛。畢竟在林秀英看來,陳伯昌死掉是報應,她也曾用此刺激大女兒,要她別再胡搞,免得遭受報應。
反過來,自己親手撫養(yǎng)長大的小女兒,竟然跟自己唱反調。林秀英自認沒有做錯,她自認不該有此回報。
可是,小女兒錯了嗎?
可能錯了,但對照家中其他女性,小女兒最重感情,也因此她離倫理教條下的恩最遠,也沒有籠罩在報的陰影下。所以她最自由,盡管可能在某些層面來說,她「錯」了。
這就是自由的代價,自由就是即使處在一個等差格局的人倫社會,你仍舊選擇聽從你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然隨著社會發(fā)展,聽從自己內心聲音的人越來越多了。他們可能成為父母眼中的逆子,某些長輩眼中的另類,但唯有這樣的人,才能打破強調報的宿命論。
就像很多時候,哪有什么「和解」和「放下」。一味強調做人就是要懂得放下,懂得和解,不過是另一種道德綁架。
有時候,自由的意義需要通過明知故犯加以充實。
有些觀眾無法認同小女兒的立場,甚至像林秀英的弟弟一樣,無法接受陳伯昌這個渣男竟得善終。
我可以明白這類劇情對某些人造成的錯愕感,覺得這樣的劇情三觀不正。
但三觀很正的電影,那叫宣教片。用書來形容,那叫雞湯。
我想反問觀眾,現(xiàn)實中的渣男都得到報應了?你從小到大遇到的每個壞人有多少死了,還是大多活得好好的?
假如某部電影讓林秀英大仇得報,陳伯昌跟小三死得凄慘,這部電影可以滿足觀眾的復仇欲望。
但現(xiàn)實中,要是你碰到那些破事,可能你會發(fā)現(xiàn),糾結在報應這個期待,就像接受沉沒成本,無奈活著才是最有實現(xiàn)可能的選擇。
比如當我們看林秀英到七老八十才簽下離婚證書,是!她沒有打破「做夫妻是一輩子的事」的誓言,這個誓言是她自己給自己的,她信守,但她沒有辦法要求別人也這么做。
但如果她早點反悔,讓自己失信,或許她的后半輩子會活得更寬廣,有更多選擇。
我喜歡《孤味》這部電影,因為導演許承杰基本把故事說得夠清楚。
雖然有幾處,感覺到對李安、是枝裕和等導演有點致敬的味道。做為一位新銳導演,會受到優(yōu)秀前輩的影響很正常。
有些導演不愿磨出自己的風格,為刻意凸顯自我而出奇,導致故事說不好,這反而令人遺憾。
尤其觀影和撰寫這篇心得時,人在異鄉(xiāng)。
我的童年在高雄度過,大學在臺北讀書,多數(shù)時間跟家人在南投長大,電影里一幕幕的熟悉場景,伴隨溫醇的臺語歌,對我來說既勾起鄉(xiāng)愁,又撫平了鄉(xiāng)愁。
想到當初來異鄉(xiāng)奮斗是我的選擇,也許有天我會離開,但那是反悔嗎?是我沒有毅力的表現(xiàn)嗎?
也許是,也許不是。何時該勇敢的犯錯,而不是頑固的堅持,這大概是活著最大的難題之一。
這道難題誰繞得開呢?
我想,能繞開的叫故事,繞不開的叫人生。
Copyright ? 2020-2025 meichuncoffee.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