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劇評可能有劇透
For Our Children, For Their Future.
這是日劇《小兒救命》的副標題。
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還是有一絲震撼的。在很多年前,我還是年輕氣盛的黃口稚子的時候,我曾經天天把“懸壺濟世”這類偉大的夢想掛在嘴巴上。從實習開始一路行來,到現(xiàn)在,工作數(shù)年,這些崇高的目標早就被束之高閣,不再理睬。
在當前險惡的醫(yī)療環(huán)境之下,我每天擔心的,不再是孩子們的生命安全或是未來如何,我只是終日里希望不出任何事情,不會像急診科那些倒霉的護士和腦電圖室的那塊玻璃一樣,被錘得滿地爬還無處申冤;再就是擔心日復一日下滑的薪酬和上升的工作壓力,思量著到底是徹底放棄做醫(yī)生還是茍延殘喘下去。
“我們兒科要關注的,不僅是孩子的病能治好,還有他一生的發(fā)育和成長。”
一年多以前我親口說過的這句話,現(xiàn)在不過是在給家長們交待關于“近期可能死、遠期可能瓜”的病情之后的補充說明而已。
一切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就如同在溪水里的鵝卵石,棱角不知不覺地磨平,連要掙扎的感覺都沒有。
這就是成熟和成長吧。
有時候看看那些年輕氣盛不知道挫折為何物的實習生們,會從鼻子底冷冷地“哼”一聲。這些不怕虎的初生牛犢們,就好像當年的我們一樣,覺得什么都沒有我了不起,誰都不如我。結果呢,我們還是蜷縮在社會的角落里,過著平庸且平淡的生活。
介就素人生呀!
看到陣內孝則大叔那張方正到不能再方正的國字臉的時候,我心里著實是吐了一小口鮮血。不過可惜的是他并不是主要演員,連演員陣容表上都沒有他的介紹,于是就看不到這個猥瑣大叔的表演了。
看到夜間門診的盛況的時候,忽然有一種“原來國內國外都是這樣的呀”這樣的感嘆。候診區(qū)里遍地都是媽媽抱著嚎啕扭動的小孩,十個有九個頭上都貼著冰冰貼這樣的東西。當小孩子高熱驚厥的時候,也一樣有憤怒的父親向醫(yī)生揮拳過去,心里覺得場景好熟悉。而媒體也毫不留情地撥亂輿論導向,讓人們都把對醫(yī)療體制的不滿發(fā)泄到醫(yī)生身上。這關乎人命的營生,果然不好做呀。
所以說醫(yī)生是a career of risking life,這里要risk的,不僅是患者的生命,更有醫(yī)生自己的。可笑那些口口聲聲說孩子活蹦亂跳進醫(yī)院怎么就這樣的家長,如果孩子好好的,你來醫(yī)院做什么?可笑那些認定進了醫(yī)院就完事大吉的親屬,如果到了醫(yī)院就進了保險箱,那要太平間來做什么?
這都是橫話,不過也是實話。扯遠了。
宇宙真是一個非常非常理想化的兒科醫(yī)生,愿意不計前嫌不計辛勞甚至不計報酬地為孩子們點亮一盞希望的明燈;而有一個永遠無條件支持她的男朋友的她無疑也是非常幸福的。沒有什么是有一個能夠比志同道合的伴侶更加幸運的事情,只需要幾個字,彼此就能心意相通,這是無數(shù)人長久以來都在追求的。只可惜這樣美好的場合只存在于小說和肥皂劇中。
相較之下,我已經蛻變成一個時時刻刻都在抱怨工作繁重枯燥以及報酬太低的角色,庸人自擾地活在自己給自己制造的痛苦中。有時候想想,比起那些在我手中永遠合上雙眼而不再有未來可言的孩子,能活著已經是最大的幸福。也許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那一口新鮮的空氣、那一拍有力的心跳吧。
從小到大都喜歡用力抱著什么人,感受她/他的體溫,聆聽她/他的心跳,只有這樣的一刻,我才會確認我的安全,才會安靜下來,即使沒有任何話語,也不需要其它的動作。所以即使已經長大到現(xiàn)在這樣的怪阿姨年紀,依然喜歡抱著軟和的抱枕蜷縮起來睡覺,就像還未出生的孩子躲在媽媽的子宮里,可以不懼怕任何傷害。
其實還是想過希望能給這些孩子們撐起一片藍天的,只是我太渺小。看著那些本有一線生機的孩子被抱出病房的時候,我依然會覺得很難過;看著那些本來只要得到救治就能健康成長的孩子在角落里呻吟的時候,我依然會覺得很傷心。可除了感嘆一句“造孽”之外,我也不能做什么。為他們決定選擇這條死路的,是他們的至親骨肉,我沒有權力去更改什么。雖然也想有青山宇宙一樣的勇氣去為這些孩子爭取一線生機,可現(xiàn)實決定了這樣理想化而且運氣超好的人永遠只存在于文藝作品中,我要活路,我要保護自己,所以我緘默。
我們的孩子,他們的未來。對我而言,已經是一個巨大的符號,一幅高懸的標語。雖然醒目,但太過虛幻。這也是我目前會覺得苦惱的原因之一吧。
真的很羨慕青山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