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初登百老匯舞臺,處女作是1925年的《大搖床》,飾天真爛漫的少女角色。百老匯演出經(jīng)紀人艾爾·沃茲看了后大為贊賞,與她簽了長期合同。1925年至1929年間,考爾白共演了二十多部戲,其中數(shù)她和沃爾特·赫斯頓合演的《剝樹皮的人》最成功。
1927年,正當她在演出奧尼爾的名劇《精力充沛的人》時,被派拉蒙公司的星探發(fā)現(xiàn)。可是考爾白那時對拍電影不感興趣,那星探便同沃茲辦交涉。在沃茲的勸說下,考爾白這才同意拍電影,但要求留在紐約,為的是利用晚上時間參加舞臺演出。
1927年,她在紐約派拉蒙電影工作室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無聲電影。隨著有聲電影逐步取代默片,由于她那流暢的對話天賦,她的演藝事業(yè)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年拍攝了《為了邁克的愛情》。
1929年,她真正變成影星與派拉蒙影片公司簽訂拍片合約,先后在由塞西爾·B·戴米爾執(zhí)導的影片中擔任主角,拍了兩部影片《墻上有個洞》和《說謊太太》。由于造詣深、戲路寬,接著就拍各種類型的影片,有時還在一些古裝片里演不幸的女人,例如《十字記號》和《埃及艷后》等。
1934年,克勞黛·考爾白在由弗蘭克·卡普拉執(zhí)導的影片《一夜風流》中的出色表演,從而獲得了第七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并成為好萊塢喜劇類型的主要女明星。而第七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她獲獎時沒有穿禮服。因為當年她根本就沒料到自己會獲獎,她是被人從火車站叫回來的,就穿著旅行便服說完了感言。
進入四十年代后,克勞黛·考爾白拍片的勁頭更足,但戲路轉向中層家庭婦女。例如《棕櫚灘的故事》、《自君別后》、《雞蛋和我》等。在這些影片里,考爾白成功塑造了戰(zhàn)時留在后方的美國婦女—支持參軍的丈夫,擔負起家庭的重擔的形象。
五十年代,考爾白演戲與拍片兼顧,常常客串演出一些舞臺劇。1961年,拍完最后一部影片《帕里什》之后即息影,全副精力都投于舞臺。
八十年代初她又活躍在電視屏幕上,拍了《兩代夫人》等電視劇。之后她住在大西洋上的一個叫巴爾巴多斯的島上,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1996年7月30日,克勞黛·考爾白去世,終年93歲。應當指出,克勞黛·考爾白在銀幕上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同她對拍攝的條件要求非常苛刻有關。她化妝不滿意不拍;月經(jīng)期來了有三天不拍;重要鏡頭時間過晚不拍;攝影機角度落到左面不拍(因為她右頰有一小塊疤),等等。每次拍片她都使導演、攝影師等攝制人員圍著她忙得不可開交。
奧斯卡金像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艾美獎
肯尼迪中心榮譽獎
星光大道
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
網(wǎng)絡影視協(xié)會
克勞黛·考爾白是好萊塢三、四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大明星,影視兩棲,容貌與演技兼?zhèn)洹KL得小巧玲瓏,飽滿的圓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一縷縷前劉海更增添了青春美;她藝術上執(zhí)著追求,表演活潑多姿,文雅中見嫵媚,所塑造的角色特別深受家庭婦女觀眾的喜愛。
Copyright ? 2020-2025 meichuncoffee.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