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查爾斯(英語:Ray Charles,1930年9月23日-2004年6月10日),本名雷·查爾斯·魯濱遜(Ray Charles Robinson),美國靈魂音樂家、鋼琴演奏家,是節(jié)奏布魯斯音樂的先驅(qū)。他是第一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的人物之一,《滾石雜志》亦把他列為“100個最偉大的歌手”中的第10位。法蘭克·辛納屈稱他為“音樂界唯一的天才”。 雷·查爾斯·魯濱遜是艾瑞莎·魯賓遜的兒子,其父貝利·魯賓遜是一個佃農(nóng)、鐵路修理工,機械師和勤雜工。當查爾斯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他的家人從喬治亞州奧爾巴尼的出生地,搬到他母親的故鄉(xiāng)佛羅里達州格林維爾。艾瑞莎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一家人會到教堂參加禮拜。 早年,查爾斯對機械表現(xiàn)出好奇心,并經(jīng)常看到他的鄰居為汽車和農(nóng)用機械工作。他對音樂的興趣是在衛(wèi)理·皮特曼先生的紅翼咖啡館被啟發(fā),當時皮特曼在一部直立式鋼琴彈奏音樂,隨后他教導查爾斯如何彈奏鋼琴。查爾斯和他的母親常常光顧紅翼咖啡館,甚至在生活艱難的時候,仍沒有更改他們的習慣。 查爾斯于四歲的時候,開始失去他的視力,是患上青光眼的結(jié)果,至七歲已完全失明[8]。 1949年4月,查爾斯和他的樂隊錄制了單曲《Confession Blues》,這成為他第一首全國熱播的歌曲,它飆升到“告示牌節(jié)奏布魯斯排行榜”第二位。雖然仍在工作,他還有為其他樂手作歌曲編排,包括Cole Porter的《Ghost of a Chance》及Dizzy Gillespie的《Emanon》。1959年查爾斯為Atlantic唱片公司發(fā)表單曲《What'd I Say》,達到他事業(yè)的頂峰,這是一首復雜的歌曲,結(jié)合了福音、爵士,布魯斯和拉丁音樂;他后來聲稱這是在俱樂部表演時創(chuàng)作的。隨后于1960年發(fā)表的歌曲《Georgia on My Mind》,令查爾斯得到國內(nèi)的一致好評和一項格萊美獎。作為后續(xù)的單曲《Hit the Road Jack》為查爾斯贏得另一項格萊美獎,這是由節(jié)奏布魯斯歌手Percy Mayfield所作。 2003年,查爾斯曾成功接受髖關(guān)節(jié)置換手術(shù),原本打算繼續(xù)巡回演唱,直到他開始受其他疾病之苦而取消。2004年6月10日查爾斯在加州比華利山的寓所內(nèi)逝世,家人和朋友陪伴在旁,致命原因為急性肝病[7],享年七十三歲。他的葬禮于2004年6月18日,在洛杉磯的First AME教堂舉行,出席葬禮的音樂人包括小理查德、B·B·金和史提夫·汪達。
人物評價
苦難·救贖·勵志
被稱為“靈樂之父”的黑人音樂家———雷·查爾斯的輝煌背后是迥異于常人的波折和磨難。他出身于貧窮的黑人家庭,童年親眼目睹弟弟溺水身亡事件形成了折磨他一生的創(chuàng)傷和陰影,七歲時雙目失明,其后他精神支柱之一的母親又離開了人世,而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起初也并不得到世人的認可,各大音樂電臺甚至曾經(jīng)聯(lián)手封殺了他,雷吸毒、戒毒,愛情顛簸坎坷。他在音樂中自救,被音樂拯救,也拯救了音樂。他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真正的美國黑人歌曲,共13次獲得代表美國流行音樂最高榮譽的格萊美獎,并于1987年獲得格萊美終身成就獎。而他的最大貢獻在于上世紀50年代首開“靈樂”先河。
磨難、坎坷、堅持加上最后的成功,使《雷》成了一部最典型的美國勵志片,影片更像是一場美國夢的全景展現(xiàn),作為邊緣黑人如何超越時代與個人的痛苦,挑戰(zhàn)極限,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生命的激情,這一切都在電影中可以尋到答案。
莫言說:“正因為世上有不可摹仿的榜樣,才使我們的凡俗生活偶爾被超凡脫俗的光芒所照亮。”當然平凡的人生并非都充滿大的苦難,但瑣碎微小的煩惱如影隨形,卻仍使我們時時感到嚙咬般的不快,或者這就是《雷》感動我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