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1912年5月18日-1992年3月11日)美國電影導演。生于費城。早先是小說家,為朱爾斯·達辛、斯圖爾特·海斯勒和約翰·休斯頓編過劇本。1952年導演第一部影片《美國的截止期限》,開始了具有社會批判意義的影片攝制,并因此而成名。其中最出色的是《學校風云》(1955)和《熱鐵皮屋頂上的貓》(1958)。他的影片大多根據(jù)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改編,游弋于好萊塢主流電影的邊緣,影片思想比較活躍,在五六十年代頗受知識分子的青睞。八十年代多拍攝以娛樂性為主的商業(yè)片。
美國劇作家、導演。父母都是俄羅斯猶太人,1908年移民美國,他1912年生于費城,在譚布爾大學讀書時,他就對新聞工作發(fā)生興趣,經(jīng)常投稿,大學畢業(yè)后苦了一段時間,才當記者。1947年從影當編劇,1950年改任導演,他執(zhí)導的第一批影片反映的是社會問題,如《危機》(1950)、《美國的禁區(qū)》(1952)等。他執(zhí)導的描寫青年犯罪行為的影片《學校風潮》(1955)獲得了很大成功。在好萊塢面臨電視威脅的時候他和斯坦利·克雷默的作品,造成了影壇中興氣象,他執(zhí)導的一些優(yōu)秀影片是對殖民主義(《某些有價值的東西》,1957)、西部片的傳統(tǒng)神話(《職業(yè)家》,1966,《把子彈吃掉》,1975)以及犯罪率上升現(xiàn)象和人們發(fā)財?shù)挠?《冷漠》,1967,獲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專門獎,《美元》,1972)的深刻揭露。他本人雖只得過一次最佳編劇金像獎,但他在導演上的成就,并不次于有些得過金像獎的導演,例如以文學名著改編的作品,就令人佩服他對原著透徹的了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1957)、劉易斯的《埃爾默·甘特里》(1960,獲奧斯卡編劇獎)、約瑟夫·康拉德的《吉姆爺》(1965)。
主要作品還有:《我最后一次看到巴黎》(1954)、《最后的追蹤》(1956)、《某些有價值的東西》(1957)、《卡拉瑪佐夫兄弟》(1958)、《埃爾默·甘特里》(1960)、《可愛的小鳥》(1962)、《吉姆爺》(1965)、《行家們》(1966)、《冷血》(1967)、《快樂的結局》(1969)、《美元》(1971)、《西行7000英里》(1974)。
Copyright ? 2020-2025 meichuncoffee.com [天龍影院]